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更新时间:2022-10-27 18:50:21点击次数:字号:T|T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以及广东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省、打造南方教育高地” “建设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发展战略,贯彻落实省委书记胡春华同志视察学校讲话精神,提高我校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推动我校更好更快地建设石油化工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依据《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结合学校科研工作实际,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二五”科技创新工作情况

(一)发展成果

1. 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十二五期间,学校积极整合资源,努力构建高水平创新平台,新增 1 个省重点实验室、1 个省协同创新发中心、7 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 个省高校工程技术开发中心、1 个省级国际暨港澳台合作创新平台、1 个省级石油化工技术公共服务示范基地、1 个省精细化工产业集群技术研发平台、1 个省石油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1 个省级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基地和 1 个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高层次创新平台 20多个,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支撑。

2. 科研项目和成果取得重大进展

    “十二五期间,学校共承担国家基金项目 22 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4 项,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省级项目 200 多项及其他科研项目 1000多项,科研总经费超过 1.56 亿元;通过省级鉴定的科研项目 40多项;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1 项(排名第二)、三等奖 4 项; 广东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1 项、三等奖 1 项;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3 项、三等奖 4 项;茂名市科学技术奖 29 项(一等奖 5 项);茂名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奖)54 项(一等奖 6 项);获各类授权专利 300多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4600 多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含国外权威及统计源)1262 篇,被 SCIEIISTP 收录的 367 多篇;出版著作 80 部。

3. 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十二五期间,学校注重借力政府、行业协会以及企业等平台,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一是与茂名高新区联合共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高新研究院、茂名高新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茂名高新区虚拟大学等三大科技创新载体,创新服务行业、服务地方的形式。二是先后与茂名石化、世界 500 强阿尔斯通旗下创为实技术发展(深圳)有限公司等大型知名企业及以石油石化类企业100 多家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承担国有特大型、大型石化企业项目约 100 项,经费 3000 多万,筑牢服务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主阵地;三是与茂名市及其下辖所有县区以及中山市神湾镇等地方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联系服务企业 300 多家次、联合申报项目100 多项、技术合作项目数 200 多项,夯实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4. 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初显

     “十二五期间,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坚持面向行业和地方,初步形成了覆盖石油勘探与开发、炼油与化工、机械设备与控制、石油化工装备安全、石油化工智能信息系统、环境与资源化利用、生物与食品工程等服务华南沿海石油石化产业带及茂名地方特色产业的科研成果。基于无量纲免疫检测器的工业机组智能故障诊断系统”“乙烯副产物异戊二烯合成异戊橡胶关键技术”“石油化工高浓度废碱液生物处理新技术开发及应用”“工业油罐全方位自动清洗搅拌与油泥处理装臵”“乙烯裂解炉外表面热点监测与智能分析系统”“天然植物提取香精香料关键技术开发等一批成果得到应用和转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5. 协同创新工作扎实推进

    “十二五期间,学校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协同创新工作。一是加强组织保障,成立学校“2011 计划领导小组,设臵协

同创新办公室,成立 6 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组建培育 5 个校级 协同育人平台,有序开展协同机制创新改革研究与实践工作;二是协同创新省级平台取得突破。广东石化装备安全技术协同创新发展中心通过省级认定(全省 20 个),石油化工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协同育人中心通过省级认定(全省 40 个);三是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密切与产业、行业的联系和交流,组织召开了面向行业产业及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研讨会、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教学协调会,加强与香港钟表业总会、香港职业训练局等单位的协同合作,探索成立粤港精密制造科技服务中心等。

6. 学术交流合作良性发展

    “十二五期间,学校逐步构建起了学术交流和合作体系。一是承办学术会议扩大学术影响,先后承办了 2014 年全国技术过程故障诊断与安全性战略研讨会、2014 年中国通信与网络国际会议、中国计算机应用大会暨 2015 年大数据与物联网在工业中的应用会议年度大会、第 13 届石油化工高等院校专业教材协作组年会、亚洲城市与建筑广油分论坛等;二是科学布局,重点突出、覆盖全面,邀请校外专家举行学术报告、讲座 300 多场次,其中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国外专家 30 多场次;三是通过岗位评聘考核机制引导副教授以上教师开展专题讲座,浓厚了校内学术氛围。

7. 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快速发展

     “十二五期间,学校致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一是建立一批文化研究机构,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如广油佛教文化研究中心(粤西地区成立的首家佛教文化研究中心)、南方石油文化研究中心等;二是承接各级政府及政府职能部门的规划和政策制定,共参与了茂名市委、市政府及其下辖县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研究项目 50 多项;三是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意见咨询,有 10 多位教师被选聘为《广东省信访条例》宣讲团成员、市检察院特约检察员等;四是承担了市级以上人文社科项目 100 多项,多项成果被采纳和应用。

(二)存在问题

1. 科研整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均衡

  高层次的科研立项,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较少,有的甚至是空白,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亟待提高,能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科研成果少。科研横向经费来源渠道亟需拓展,服务茂名以外的石化企业项目不多,服务广东省战略新兴产业的项目不多。不同院(系、部)、不同学科间科研工作发展不均衡,承担科研项目的负责人较为集中,教师中承担科研项目占比还不够高。

2. 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提高

对地方经济建设发展与需求情况的研究不够,主动与地方经济建设接轨和服务地方的认识不到位,服务地方的意识不强;科研综合实力相对薄弱,在科学研究和科技研发方面,基础理论研究多,应用研究内容少;研究中单兵、小股作战多,集体攻关少;低层次研究成果多,重大突破、重大成果少;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力度不够,社会影响力小;服务地方的运行与激励机制尚不健全;相关部门和广大教师服务地方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没有完善的与地方联系沟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制度,因而不能更多地争取到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学校的关心和支持。

二、“十三五”期间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十三五”期间发展面临的机遇

  从国家层面: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等形势、政策、措施为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工作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从省市层面:《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世界级石化基地;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粤东西北振兴发展计划及正在实施的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计划、地方理工科高校转型发展计划;《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要从加大高等学校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加强重点科研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出台,极大激发了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动力和活力。《中共茂名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发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等高等院校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优势,提升创新平台发展水平。

  从石化行业层面看:《石油与化工行业十三五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石化行业将严控总量,化解过剩产能,重点建设广东惠州等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同时优化增量,化工新能源、化工新材料、高端石化、传统化工产业升级将是重点发展方向。同时中国石化集团全面启动茂湛炼化一体化基地建设,致力将茂湛基地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炼化一体化及高端石化产业基地,建设成为最先进的炼化基地,打造中国石化的品牌。

  从区域合作层面看:学校于 2016 10 月与汕头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遵循优势互补、互利互惠、讲求实效、共同发展的原则,在人才培养、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申报项目、孵化基地、高层次人才共享、咨询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当前学校正在与阳江市政府进行前期洽谈,并促成双方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有力延伸学校科技创新的辐射力、服务力,在更好地服务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拓展学校科技创新的作为空间。

  胡春华同志在视察时指出学校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科研能力很强,他希望学校一定要努力朝教学科研型大学的方向发展,努力争取设立硕士点。我校作为华南地区唯一一所石油化工特色鲜明的高校,省内理工科占比高、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工科院校,也是茂名市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已逐步建立起涵盖石油勘探、开发、储运、炼化、环保、装备、安全、控制、电子信息、云计算、机器人、物联网等服务沿海石油石化产业带的学科专业群和一批服务石化行业的稳定研究方向,有利于更好的服务华南沿海石化产业的发展。

(二)“十三五”期间发展面临的挑战 

  国家与广东省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相关政策提出转型高校要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明确类型定位和转型路径,要与当地创新要素资源对接,与经济开发 区、产业聚集区创新发展对接,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强战略谋划和布局,实现弯道超车,抓住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技术发展机遇;要建立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治理机制,建立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平台等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的新要求对于我校科研工作无疑是具大的挑战。此外同类院校的竞争日益激烈。在原有的石油工业部的院校中,经过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各个原有的同类院校都走上了应用型的发展道路,无论从办学层次还是科研水平、社会服务能力,我校都处于劣势。随着行业技术需求的公开化以及当前网络信息产业的高度发展,我校在华南地区具备的各种地缘优势不断弱化,是我校科研工作面临的又一挑战。而且地域局限及缺少硕士学位授予权制约学校发展。学校升本已经 16 个年头,但是暂未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严重制约了学校的科研工作发展;学校地处经济欠发达的粤西茂名市,交通不够便利,引进高水平人才团队以及高层次人才有较大的难度。

三、“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思路与主要目标

(一)发展思路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三会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胡春华书记视察学校讲话精神,紧密结合国家石化产业发展、广东战略新兴产业和茂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牢固树立协同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理念,坚持面向石化产业发展、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按照为油奉献、创新机制、内联外拓、增量提质的工作思路,以平台、项目、人才、成果、机制为抓手,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显特色、出成果、上水平。

(二)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大力提升科研学术水平,规范研究、创新管理,对接需求、转化动力,释放活力、特色发展,高级别基金项目不断增加,一批科技成果得到转化和产业化,力争获得省级一等奖及以上科学技术奖。

  努力深化产学研合作成效,创新合作模式,整合内外资源,形成互动机制,着力建设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建成国家或广东省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

  全面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的能力和水平,立足地方区域重大需求,组建多元化政府智库构建常态化交流平台,形成校地深度融合发展机制,争取更多的重大项目,提高社会贡献率。

2.具体目标

  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紧密结合国家、广东、茂名经济发展重大需求和石化产业发展需要,跟踪国际、国内研究沿,发挥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化学工艺、环境工程等学科优势特色,围绕优势学科方向,在石化工业大机组故障诊断、石油化工污水处理、劣质油加工与油品精细化利用等理论体系与技术方法实现重点突破,形成国内领先优势。到 2020 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50 /年,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3 项、省部级重点重大项目 10 项以上;力争获批 1-2 个国家级科研平台;获得国家级奖励 2-3 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5 项以上。

“十三五”期间科研工作总体目标及年度具体目标


序号

 

 

五年目标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1

 

国家级项目

 

60

8

10

12

14

16

省、部级项目

 

150

20

25

30

35

40

市、厅级项目

 

350

50

60

70

80

90

横向项目

580

80

100

120

130

150

科研经费(万元)

 

34600

5000

5500

6500

7600

10000

2

国家级奖励

 

2

0

0

1

0

1

省部级

 

8

1

1

2

2

2

市厅级

 

42

8

8

10

10

12

3

国家级平台

 

2

0

0

0

1

1

省部级

 

12

1

2

3

3

3

市厅级

 

20

3

3

4

5

5

4

成果鉴定

 

100

10

15

20

25

30

5

发明专利授权

 

355

60

60

70

75

85

6

核心论文发表

 

3100

500

550

650

650

750

7

三大索引(含人大复印以及新华文摘转载)

420

75

75

85

85

100

8

专著出版

 

100

15

17

20

23

25

 

  与产业融合更加深入。根据华南沿海石油化工产业以及广东省、茂名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围绕石油化工以及广东省战略新兴产业、茂名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等领域营造优越的研究条件,并攻克一批关键的共性难题,形成核心技术,推动产业发展。到 2020 年,建成省级(含高校)重点实验室 3 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2 个,联合创办新型研发机构 4 个以上,建成高水平的校地深度融合创新平台 2-3 个,成为地方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建成石油化工领域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 3-5 个,成为华南沿海石油化工产业发展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支撑平台;建成政府咨询智库 3-5 个,构建服务茂名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学术智库和交流平台。

  成果转化效益显著。坚持面向学科发展前沿、面向国家、省市级石油化工行业战略需求,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创新体制机制,催生优秀的科技成果,不断提升专利产出数量和质量。切实突破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瓶颈,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激发科研人员发明创造的活力和潜力,推动一大批具有市场前景的成果转移转化,在省内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排名稳步提升。到 2020年,学校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 1000 件、授权 350 件,授权排名稳步提升,进入全省高校前 15 名,获国家专利奖 1-2 项,实现专利转化率、国际申请专利授权达到 6-10%。科技成果转化并实现产业化项目 25 个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开发数量 45 个以上,通过技术转化或协同开发培育的高新技术企业 20 个以上,孵化创新型企业 10 个以上。

四、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的主要任务与措施 

1.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工程

  组建一批具有前沿视野、科研创新能力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科研创新团队,形成坚实的整体攻关力量。通过支持重点团队以年薪制”“柔性引进制”“顾问制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引进国内、国际高水平科学家作为带头人指导科技创新工作。加强现有科研团队、人才地交叉融合力度和集成优势,将科研资源优先配臵重点科研团队,给予团队在奖励分配权、人才引进权等方面足够的自主权,做实做强科研团队。继续加大力度引进国内外人才团队以及现有团队的整合培育,力争有 1--2 个石油化工类团队获批广东省创新团队。

2.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工程

  瞄准华南沿海石油化工产业以及广东省战略新兴产业、茂名市地方特色产业重大需求,创新体制、加大经费投入,构建高水平科研平台。完善学校现有省级平台的条件建设与管理,不断提升平台的功能。对高水平科研平台给予稳定的年度科研支持经费和管理运行经费,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充分发挥平台的科研能动性,提升平台产出高水平成果的能力。整合资源、凝练方向,将广东石化装备安全技术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建成国家级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将广东省石化装备故障诊断重点实验室建成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3.重大项目承接能力提升工程

  以广东省石化装备故障诊断重点实验室、广东石化装备安全技术协同创新发展中心为基础,联合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以及中石化旗下的茂名石化公司、湛江东兴石化公司、广州石化公司等,开展石化装备故障诊断和安全技术、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信号检测与分析、远程石化管理泄漏检测、石化装备防腐技术等华南沿海地区石化产业生产过程装备安全和先进控制关键共性问题,形成一批有较大影响力和较强实用性的重大成果,凸显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在该学科领域的国内优势。依托环境工程学科科研团队,围绕石油化工污水、屠宰废水等处理及回用技术,废弃物的处臵及资源化技术(油页岩渣、粉煤灰、高岭土尾矿砂),石油化工污染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基于绿色合成、可生物降解的环保新材料技术开展攻关,为环境保护、推动石油化工产业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依托化学工程学科的科研团队,围绕广东建设石油化工大省过程中面临且紧迫需要解决的劣质原油加工、油品精细化利用以及绿色催化技术等方面开展研发,服务石油化工行业发展。依托广东高校果蔬加工与贮藏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科研团队,围绕食品添加剂与果蔬贮藏保鲜技术、特色果蔬深加工技术、果蔬加工过程下脚料综合利用技术开展研究,服务茂名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4.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构建工程

  立足茂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华南沿海石化产业发展需求,加快推进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高新研究院建设力度,组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大学科技园、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产业创新研究院、校地科技产业孵化器等,参与建设好茂名石油化工协同创新研究院、茂名高新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茂名高新区虚拟大学等创新平台,构建高新技术研发平台、技术转移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一体化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积极对接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学校与产业园区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模式,拓展与珠三角地区产业园区及企业的无缝对接,提升服务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主动适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能源战略发展需要,建设好非常规能源研究中心。

5.基础研究和哲学社会学科研究强化工程

  组建创新特区,推进基础研究和哲学社会科研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培养、引进、稳定一批潜心基础研究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优秀人才,力争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突破。积极参与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重点抓好冼夫人文化、南方石油文化、滨海文化等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研究,提升我校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影响和综合实力。抓好茂名市人大常委会与我校共建的茂名市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继续拓展 2-3 个新的服务基地,切实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服务地方中的作用。

 6.重大成果培育及转化工程

  加快凝练科研成果,推广技术应用,在华南地区石化产业生产过程装备安全和控制技术、石化装备防腐技术、石油化工资源清洁利用、污染控制及资源化利用、劣质油加工工艺技术、油品精细化利用技术、绿色催化技术、食品添加剂与果蔬贮藏保鲜技术、特色果蔬深加工技术、果蔬加工过程下脚料综合利用技术、橡塑材料高效合成及性能优化技术、功能与特种橡塑材料、云机器人石化故障诊断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加大力度促进产学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成果的应用与转化进程,力争形成若干项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石油化工行业具有较大推动力的成果应用项目,在石化装备安全生产、石化污水处理以及劣质油加工等方面,参与制订国家、地区或行业标准,加大成果转化力度,力争在国家级科学技术奖上取得突破。

7.协同创新水平提升工程

  加强现有省级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协同育人平台的建设,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建设成为国家级协同平台;积极落实好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共建我校协议,密切与石化行业、产业、企业的技术合作和交流,强化校企协同创新;以与境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办学为契机,强化与境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拓展协同创新的广度、高度和深度;加大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和协同育人平台的建设力度,抓协同创新政策措施的落实,促进协同创新机制体制改革研究成果的推广运用。

8.学术交流空间拓展工程 

  抢抓各种机遇,创造条件,争取开展跨学科、跨学校、跨国界的协同创新、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学术环境。鼓励和支持各院、系、所承办全国性和国际性学术会议。主动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学术联系,积极开展和扩大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通过各种途径,扩大我校科技创新水平在全省以及全国的影响,拓展我校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的空间。

9.科技管理和体制机制创新工程

  贯彻实施《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着力在科技活动的组织方式、管理模式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形成较为完善的科技政策支撑体系。制定出台《学校关于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构建集中力量办大事团队联动机制、科技资源整合优化机制、完善科研人事管理机制、革新科研项目和经费的管理机制、优化科技创新的奖惩机制、强化协同创新长效化机制,建立与学校发展状态相适应的科技管理、科研评价体系。

(三)问题与建议

1.加大投入,凝练高水平科研团队

  瞄准国家、广东省和石油石化行业的重大需求,进一步加大对科研的投入,有效融合学校现有的优势人才团队,凝练3-4

个主攻方向,潜心研究,催生高水平研究成果,以良好的业绩形成组织重大项目的能力,切实提升科技创新的社会贡献率和影响力。

 

2.改革创新,营造更好的政策环境

  围绕国家出台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政策以及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计划、地方理工科高校转型发展计划等机遇,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引,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制定出台一系列超常规的政策措施推进科技创新的政策制度,从动力、活力等方面激发教师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营造更好的政策环境。

五、2025 年远景规划

  到 2025 年,学校建成支撑全省石油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学科体系、支撑茂名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科技服务体系,整体科研实力和服务社会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在全国理工类院校排名 120 位以内,为学校成为石化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编辑:)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官渡二路139号大院  邮编:525000   版权所有: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自动化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认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