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标改进效果

最近一次课程目标达成质量分析课程列表参见附录4.1-14。

(1)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评价

4.1-7《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表(2019级)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力系统分析

Power System Analysis

课程编号

05022402105

课程类别

业基础课

用专业

2019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开课单位

自动化学院

授课教师

陈金鹏、王忠勇

开课学期

 5  学期

学分/学时

4学分/ 56  学时

理论学时

50

验课时

4

上机学

 

课外学时

2

修要求

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电路,电机学,电磁场理论

后续支

程为后续课程打基础, 主要有: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发电厂电气部分、 压技术等。

二、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1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关系

序号

课程目标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支撑强度

毕业要求

1

课程目标1

了解电力系统发展现状及前沿技术,理解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常识,掌握电力系统模型建立的方法;掌握潮流计算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机潮流计算的方法,能够对复杂电力系统进行潮流计算和分析。

指标点1.2:能够根据所学科学知识的基本原理识别和判断电气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和参数。

M

1 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电气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电气应用系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2

课程目标2

了解电力系统短路的原因、后果等基本知识,理解电力系统静态稳定性和暂态稳定性的实质,能够应用短路计算、稳定性分析和计算的基本原理对复杂电力系统短路问题及稳定性问题进行计算和分析。

 

指标点1.3:了解电气系统结构、设备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应用于电气工程问题的分析中。

H

1 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电气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电气应用系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3

课程目标3

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因素,能够设计电力系统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出满足电力系统运行的系统方案,并能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

 

指标点2.3:能够正确表述一个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并分析其合理性。

H

2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及电气工程基本理论知识,分析企业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三、课程目标评价方式及考核比例

(一)成绩综合评定依据

本课程为考试课,学生成绩由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进行综合评定,最终成绩由以下两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第二部分: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包括平时作业成绩,实验成绩

(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依据

成绩组成

考核依据

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平时成绩

课后作业

10

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根据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计算总的作业成绩后再按10%计入总成绩。

实验

20

实验:主要考核学生对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和短路计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根据学生实验的完成情况,计算总的实验成绩后再按20%计入总成绩。

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卷面成绩

70

主要考核学生对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常识、基本计算方法以及基本分析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卷面成绩的70%计入课程总成绩。考试题型以填空、简答和应用题为主。其中,对应课程目标1的试题占30%左右,对应课程目标2的试题占40%左右,对应课程目标3的试题占30%左右,

(1)考试题型结构及分值分布

题型分为填空题,选择题,简单分析题,简单设计题和综合题。(1)填空题,占比 15%左右;(2)选择题,占比20%左右;(3)简答题,占比35%左右;(4)计算题(1-2题),占比30%左右。

(2)平时成绩评定办法

本课程平时成绩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考勤、作业、课堂活跃度及学习态度表现占10%;

第二部分:实验占20%;

(3)平时成绩评定标准

本课程平时成绩由以下三部分组成,各部分的评定标准:

第一部分:考勤成绩评定标准:总分100,缺勤一次扣10分,请假扣分3~5分。

第二部分:作业成绩评定满分标准:按时完成,正确率100%,格式规范工整。

第三部分:表现满分评定标准:态度端正,课堂参与积极。

2 课程目标考核评价方式及比例

课程目标

考核评价及成绩比例(%)

成绩比例(%)

平时成绩(30%)

课程考试(70%)

平时表现(10%)

实验(20%)

课程目标1

40

30

30

100

课程目标2

30

30

40

100

课程目标3

30

40

30

100

 

3 课程目标对应考试试题分布

课程目标

试题分布及目标分值

合计

课程目标1

20

20

10

 

50

课程目标2

 

10

20

 

30

课程目标3

 

 

 

20

20

合计

20

30

30

20

100

 

四、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结果

课程目标

考核评价方式

权重

目标分值

平均得分

目标达成评价值

课程目标1

平时考核

0.1

30

19.84

0.693

实验考核

0.2

30

23.40

试题

0.7

50

32.03

课程目标2

平时考核

0.1

20

15.86

0.736

实验考核

0.2

30

23.40

试题

0.7

30

21.35

课程目标3

平时考核

0.1

50

43.55

0.831

实验考核

0.2

40

31.23

试题

0.7

20

16.73

五、课程目标评价结果分析及持续改进措施

(一)合理性分析

(课程目标的总体达成值要求为 0.65。)

 

图1 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结果

从图 1 可见,通过课程教学和考核,学生对于各项目标均可以达成,对于指标点 2.3“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及电气工程基本理论知识,分析企业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达成情况最好, 说明学生掌握了分析与计算电气系统的方法,具备了电气工程问题的基本技能和知识。指标点 1.3“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电气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电气应用系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掌握情况优于指标点 1.2。指标点 1.2:“能够根据所学科学知识的基本原理识别和判断电气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和参数。”,掌握情况相对差一些,因为这类课程目标主要由名词解释、选择、填空、简答题支撑,涵盖范围广,因此该部分的能力有待加强。

  

 2  指标点 1.3 达成分布图

从图 2 可见, 学生对于指标点1.3 达成评价值为0.736,达成情况较好,说明学生对电气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掌握情况较好,但是仍有少数学生得分较低,有待提高。

 

图 3  指标点 1.2 达成分布图

 

从图 3 可见,学生对于指标点 1.2 达成评价值为 0.693,达成度较低,说明学生对于专业知识掌握不够牢固, 基于数理方法推演、分析电气工程问题, 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有待加强。

 

 

图 4  指标点 2.3 达成分布图

从图 4 可见, 学生对于指标点 2.3 达成评价值为 0.831,达成情况相对最好, 说明学生能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原理,识别和判断复杂电气工程问题的内涵。说明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与评价, 并利用数据处理等手段获得合理有效结论的掌握情况不太理想, 动手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二)存在问题持续改进措施

通过以上 3 个指标点的达成情况分析可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2019 级学生对于课程所设定的目标均为达成。对于课程目标3“能够分析、计算电气系统的特定需求,确定具体的设计目标。”达成情况最好,说明学生掌握了分析与计算电气系统的方法,具备了电气工程问题的基本技能和知识。课程目标2“了解电气系统结构、设备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应用于电气工程问题的分析中。”掌握情况优于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1:“能够根据所学科学知识的基本原理识别和判断电气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和参数。”,掌握情况相对差一些,因为这类课程目标主要由名词解释、选择、填空、简答题支撑,涵盖范围广,因此该部分的能力有待加强。学生对于课程目标2达成评价值为0.736,达成情况较好,说明学生对电气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掌握情况较好,但是仍有少数学生得分较低,有待提高。学生对于课程目标1达成评价值为0.693,达成度较低,说明学生对于专业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基于数理方法推演、分析电气工程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有待加强。学生对于课程目标3达成评价值为0.831,达成情况相对最好,说明学生能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原理,识别和判断复杂电气工程问题的内涵。说明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与评价,并利用数据处理等手段获得合理有效结论的掌握情况不太理想,动手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1)课程授课时能够更多地进行课后作业训练、加强学生平时对电气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推演、分析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从成绩情况分析,综合运用题目丢分率最高,平时作业应强化计算能力的训练;

(3)应加强对成绩较差学生的学习跟踪及监控。

(4)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创新实践能力不强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但这也是必须解决和突破的问题。本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尽管目前存在“学生课程考核分数偏低”的情况,但是仍需坚持和优化。下一步将引入高质量的线上课程资源用于学生基础知识点的学习,课堂强化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知识点的延伸和应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期末考试将进一步优化非“标准”答案考试题型和内容。

(5)建立学生过程性评价个人台账,增加学生互评内容和环节。

(6)多向教学经验丰富、成效突出的教授请教学习,提升教学能力。

(2)《毕业设计》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评价

表4.1-8 2021-2022 学年第二学期《毕业设计》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报告(2018级)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

毕业设计

  分

10.0

承担单位

自动化学

教师姓名

业设计指导教师

考核班级

电气2018级

考核人数

183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关系

表1 毕业要求指标点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

序号

课程目标

支撑毕业要求

指标点

支撑强度

毕业要求

1

课程目标1:通过毕业设计,能够通过查找文献资料,寻求电气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可代替方案。

2.2 能够通过文献研究寻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其可替代方案。

H

2.问题分析:能够运用所学数学、自然科学及电气工程基本理论知识,分析企业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

课程目标2:通过毕业设计,能够根据工艺和技术需求,从技术、经济角度分析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并充分考虑社会、安全、法律、环境等约束条件。

3.3 能够在社会、安全、环境等现实因素的约束下,对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H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综合运用电气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并在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3

课程目标3:根据根据毕业设计实验方案,搭建实验电路,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获得有效的结论,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和解决电气工程相关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4.4 能够分析实验结果以获得合理有效的结论。

M

4.研究:.能够针对复杂电气工程问题依据科学原理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采用科学分析方法对复杂问题进行研究,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

课程目标4:通过毕业设计,能够熟练运用电气工程专业相关的分析、设计仿真软件或实验工具,对需要解决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计算与仿真,获得有效结论,理解其适用的范围。

5.2能够针对电气系统的设计、检测和分析工作选用相应的理论、方法或仿真工具,并理解其适用范围。

H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电气工程问题,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电气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5

课程目标5:通过毕业设计,能够规范地撰写开题报告、毕业设计(论文);能够清楚地阐述所涉及工程理念和专业观点,回应质疑,并能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进行交流。

10.1能够就系统开发、方案设计、设备选择中出现的问题做出书面和口头的清晰表达。

H

10.沟通:能够就电气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6

课程目标6:通过毕业设计的训练,能够查阅外文资料,正确理解文献的内容和所涉及的专业知识。

10.3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

M

7

课程目标7:通过毕业设计,能够理解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在设计方案中进行综合运用。

11.2理解并掌握工程活动涉及的经济学基本知识。

H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三、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标准:根据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毕业设计过程管控情况、毕业设计作品情况和毕业答辩情况,由指导教师审阅、评阅教师评阅和答辩成绩进行综合,给出具体成绩。各部分所占权重为:指导教师评阅 30%,评阅教师评阅 20%,毕业答辩 50%。

表2 毕业设计成绩评分依据及评定标准

       

评        定          成            绩

优≤15%

良40%-50%

中25%-30%

及格10%-15%

不 及 格

 

 

 

 

 

 

30

%

基本能力

基本理论、专业知识扎实、基本技能(计算、实验、外语)运用能力强。

基本理论、专业知识扎实、基本技能(计算、实验、外语)运用能力较强。

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计算、实验、外语)运用能力一般。

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计算、实验、外语)运用能力差。

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计算、实验、外语)运用能力极差。

工作能力

独立工作能力强,善于查阅和利用技术资料。

有一定工作能力、能查阅和利用技术资料。

基本能独立工作和查阅利用技术资料。

尚能独立工作和查阅利用技术资料。

独立工作能力和查阅利用技术资料差。

工作态度

工作积极主动、责任心强,出勤率在95%以上。

工作比较积极主动、责任心较强,出勤率在90%以上。

有一定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出勤率在85%以上。

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差,出勤率在80%以上。

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极差,出勤率在80%以下。

 

 

 

 

 

 

 

20%

计算实验创新

设计思路新颖、设计方案良好、计算正确、论证充分、实验合理、数据正确、有重大改进或独特见解并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设计方案合理、计算正确、论证较充分、实验合理、数据正确、某些问题有独到见解。

设计方案合理、计算正确、论证较充分、实验合理、数据较正确。

设计方案无原则性错误、计算基本正确、论证不太充分、实验基本合理、数据基本正确。

设计方案原则性错误、计算错误很多、实验不合理。

辩小组评分

50%

设计说明书

精练通顺、条理清楚、用语符合技术规范、书写工整、图表清楚。

文字通顺、条理清楚、用语基本符合技术规范、书写工整、图表正确。

文字较通顺、条理较清楚、用语基本符合技术规范、图表较正确。

文字欠通顺、条理欠清楚、用语欠符合技术规范、图表基本合格。

文字不通顺、条理不清楚、用语不符合规范、图表差、不完整、说明书不完整。

规范、完整、准确、清晰。

较完整、准确、清晰。

完整。

较完整。

不完整、图面极差。

 

 

汇报思路清晰、表达能力强、能正确、全面回答与课题有关问题。

汇报条理清楚,能抓住重点、较正确地回答与课题有关的问题。

汇报条理基本清楚、能基本正确回答主要问题。

基本能回答主要问题、不全面、有一些非原则性的错误。

不能回答解释设计中的基本论点、基本概念不清。

表3 本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方法

考核项目

考核关联的课程教学目标

考核依据与方法

占课程总成绩的比重

文献综述

课程目标1:通过毕业设计,能够通过查找文献资料,寻求电气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可代替方案。

1、依据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的完成质量来进行考核,由校内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各自独立评价;

2、校内指导教师的评价成绩占总成绩的30%;评阅教师的评价成绩占总成绩的20%;

 

50%

外文翻译

课程目标6:通过毕业设计的训练,能够查阅外文资料,正确理解文献的内容和所涉及的专业知识。

开题报告

课程目标2:通过毕业设计,能够根据工艺和技术需求,从技术、经济角度分析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并充分考虑社会、安全、法律、环境等约束条件。

课程目标3:根据根据毕业设计实验方案,搭建实验电路,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获得有效的结论,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和解决电气工程相关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5:通过毕业设计,能够规范地撰写开题报告、毕业设计(论文);能够清楚地阐述所涉及工程理念和专业观点,回应质疑,并能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进行交流。

毕业论文

课程目标1:通过毕业设计,能够通过查找文献资料,寻求电气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可代替方案。

课程目标2:通过毕业设计,能够根据工艺和技术需求,从技术、经济角度分析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并充分考虑社会、安全、法律、环境等约束条件。

课程目标3:根据根据毕业设计实验方案,搭建实验电路,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获得有效的结论,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和解决电气工程相关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4:通过毕业设计,能够熟练运用电气工程专业相关的分析、设计仿真软件或实验工具,对需要解决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计算与仿真,获得有效结论,理解其适用的范围。

课程目标5:通过毕业设计,能够规范地撰写开题报告、毕业设计(论文);能够清楚地阐述所涉及工程理念和专业观点,回应质疑,并能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进行交流。

课程目标6:通过毕业设计的训练,能够查阅外文资料,正确理解文献的内容和所涉及的专业知识。

课程目标7:通过毕业设计,能够理解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在设计方案中进行综合运用。

答辩

课程目标5:通过毕业设计,能够规范地撰写开题报告、毕业设计(论文);能够清楚地阐述所涉及工程理念和专业观点,回应质疑,并能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进行交流。

答辩小组根据学生答辩情况进行考核

50%

四、课程目标达成的评价结果

本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方法主要分为定量评价法和定性评价法两种方式。

1.课程质量定量评价法

(1)基于定量评价法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计算方法

依据公式(4-1)计算课程目标达成度,如下所示:

表4 定量评价法的课程目标达成结果

预期学习成果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预设学习任务

观测点

目标分值

学生平均得分

达成度

课程目标1

毕业要求2.2

能够通过文献研究寻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其可替代方案。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

15

11.40

0.81

课程目标2

毕业要求3.3

能够在社会、安全、环境等现实因素的约束下,对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中期报告、毕业设计

15

11.55

0.75

课程目标3

毕业要求4.4

能够分析实验结果以获得合理有效的结论。

中期报告、毕业设计

10

7.65

0.71

课程目标4

毕业要求5.2

能够针对电气系统的设计、检测和分析工作选用相应的理论、方法或仿真工具,并理解其适用范围。

中期报告、毕业设计

15

11.32

0.71

课程目标5

毕业要求10.1

能够就系统开发、方案设计、设备选择中出现的问题做出书面和口头的清晰表达。

毕业答辩、毕业设计

15

11.59

0.76

课程目标6

毕业要求10.3

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

英文原文及译文、毕业设计

15

11.52

0.81

课程目标7

毕业要求11.2

理解并掌握工程活动涉及的经济学基本知识。

开题报告、中期报告、毕业设计

15

11.47

0.79

(2)基于定量评价法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

从图 1 可以看出,通过课程教学及过程监督,学生对于各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均高于目标值0.65。其中课程目标 1 的达成值最高,反映学生在“能够通过文献研究寻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其可替代方案”方面能力较高;且整体来看,7个课程目标的达成评价值接近,均高于目标值,说明本届《毕业设计》课程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要在吸收经验的基础上,持续完善实习教学过程,形成持续改进的闭环。

       


1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示意图

课程目标1(毕业要求指标点2.2)达成度为0.81。该目标主要考查学生通过文献研究寻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其可替代方案。从学生达成情况来看,学生能够结合毕业设计课题,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文献进行参考,从而进行毕业设计课题中不同设计方案的比较选择。部分学生的达成情况较低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学生文献检索的能力较差,在毕业论文的综述部分不能很好地体现设计方案选择的具体原因。在今后的毕业设计过程中,加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针对性指导,加强文献检索和综述等专项训练。

课程目标2(毕业要求指标点3.3)达成度为0.75。该目标主要考查学生能够在社会、安全、环境等现实因素的约束下,对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从学生的达成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在设计中综合考虑社会、安全、环境等现实因素的影响,能够将毕业设计和现实约束综合考虑开展毕业设计。该课程目标有部分学生达成率较低,其原因是:在毕业设计文稿撰写中,不能综合考虑安全、健康和环境等制约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制定和实施设计方案时,没有更多地关注安全、健康等因素。在今后的毕业设计过程中,鼓励学生加强对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的表述,并在设计方案制定和选择中,综合考虑上述因素,使毕业设计更符合实际需求。

课程目标3(毕业要求指标点4.4)达成度为 0.71,该指标点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以获得合理有效的结论的能力。 说明学生具有分析问题、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并且可以从中获得合理有效的结论。该课程目标有部分学生达成率较低,其原因是:学生对解决方案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能力相对较弱。在今后的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既要鼓励学生关注毕业设计结果,同时加强对结果的分析和解释,有理有据地证明设计的科学性。  

课程目标4(毕业要求指标点5.2)达成度为 0.71,该指标点主要考查学生能够针对电气系统的设计、检测和分析工作选用相应的理论、方法或仿真工具,并理解其适用范围的能力, 说明学生基本能够针对电气系统的设计、检测和分析工作分析,选择合适的理论、方法或仿真工具,并且理解其适用范围。

课程目标5(毕业要求指标点10.1)达成度为 0.76,该指标点主要考查学生就系统开发、方案设计、设备选择中出现的问题做出书面和口头的清晰表达的能力,说明大部分学生能够就系统开发、方案设计、设备选择中出现的问题做出专业相关的书面和口头的清晰表达。少量同学不能清晰表达,其原因是:部分学生对解决方案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能力相对较弱。在今后的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既要鼓励学生关注毕业设计结果,同时加强对结果的分析和解释,有理有据地证明设计的科学性。  

课程目标6(毕业要求指标点10.3)达成度为 0.81,达成值最高,该指标点主要考查学生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说明大学英语、专业英语等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

课程目标7(毕业要求指标点11.2)达成度为0.79,该指标点主要考查学生掌握一定的工程活动涉及的经济学基本知识的能力,说明仍有少量学生掌握的工程活动涉及的经济学基本知识较为薄弱,部分学生达成率较低的原因是: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应用工程管理知识,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中不能很好地利用经济决策方法,毕业设计不考虑成本,对毕业设计不能从全周期、全流程的角度去分析。在今后的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鼓励学生加强工程管理和经济决策方法的应用,在设计方案选择中,既要考虑设计性能,也要考虑成本,综合性价比进行设计,将毕业设计看作产品开发,从全周期、全流程的角度去分析。

2.课程质量定性评价法

定性评价法是通过向学习本课程的全体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评价数据,调查问卷见附件2。基于问卷调查毕业要求指标达成情况计算方法:

问卷主要涉及本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每一项课程目标设有五个档次,对应课程目标达成情况从低到高分布。学生课程目标达成情况问卷调查结果如表5所示:

5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问卷调查结果

课程目标

5

4

3

2

1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

1

50

57

48

28

0

0.74

2

55

56

52

20

0

0.76

3

57

60

48

18

0

0.77

4

48

55

52

28

0

0.73

5

48

56

54

25

0

0.74

6

46

46

62

29

0

0.72

7

46

50

55

32

0

0.72

根据定量评价法和定性评价法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结果,得到本课程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如表6所示:

6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结果

课程目标

定量评价法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

定性评价法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

1

0.81

0.74

0.74

2

0.75

0.76

0.75

3

0.71

0.77

0.71

4

0.71

0.73

0.71

5

0.76

0.74

0.74

6

0.81

0.72

0.72

7

0.79

0.72

0.72

 

五、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结果分析与持续改进

1.存在问题:

(1)在毕业设计文稿撰写中,部分学生不能综合考虑安全、健康和环境等制约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制定和实施设计方案时,没有更多地关注安全、健康等因素。文献检索的能力较差,毕业论文综述部分不能很好地体现设计方案选择的具体原因。

(2)毕业设计中有些学生对相关的理论、方法或工具,停留在书面,缺乏深入理解,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能力相对较弱。

(3)部分学生对相关技术标准体系、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等背景知识应用的能力不足,部分毕业设计成果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影响没有进行客观分析和说明。毕业设计过程没有很好地应用工程管理知识,经济决策方法应用不足,毕业设计没有很好地考虑成本,对毕业设计不能从全周期、全流程的角度去分析。

2.下一轮持续改进措施:

(1)鼓励学生加强对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的表述,并在设计方案制定和选择中,综合考虑上述因素,使毕业设计更符合实际需求。指导教师既要鼓励学生关注毕业设计结果,同时加强对结果的分析和解释,有理有据地证明设计的科学性。

(2)指导学生加强利用现代工程工具的能力,并结合毕业设计课题,充分考虑所选择和使用的现代工程工具的局限性,在毕业设计方案选择阶段,确定好工具选型。

(3)指导学生结合毕业设计课题,加强技术标准的应用,毕业设计和产业政策相联系,符合法律法规,同时加强课题对社会、安全等方面影响的考虑,使设计更加全面完整。

(4)鼓励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多考虑资源利用效率、污染物处置方案和安全防范措施,科学判断工程实践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损害及隐患,使毕业设计成果更有应用价值。

(5)教学中加强学生工程管理和经济决策方法的应用能力培养,在设计方案选择中,既要考虑设计性能,也要考虑成本,综合性价比进行设计,将毕业设计看作产品开发,从全周期、全流程的角度去分析。

3.评价结果利用:

了解不同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效,供教师和系部作为教学改进的依据;供教师、系与学院了解教学成效,并作为后续教学改进的依据,学院对教师进行教学质量评价的依据;供学院掌握毕业设计教学成效,供教师和系作为教学改进的依据。

 

对2021届学生开设的所有教学环节进行评价,包括毕业设计(论文)、11门实践课程、2门课程设计,9门实验课和41门理论课。课程负责人依据《自动化学院课程考核及课程目标考评实施管理办法》(索引4.1-21)对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计算,具体课程目标达成度见附录4.1-14。课程责任教师或专业主任组织教师对课程评价进行了汇总、分析,形成评价结论,评价结果表4.1-9,更详细的评价结果查看附录4.1-8。课程目标达成度从高到低依次是实践课程(0.83)、实验课程(0.832)、课程设计(0.79)、毕业设计(0.74)、理论课(0.771),各类课程达成均值都高于0.65,说明2021届所开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起到了较好的支撑作用,本专业设置的课程体系整体上达成毕业要求。

4.1-9最近一次课程评价情况汇总2021届)

教学环节

门次

课程达成值

最低值

最高值

平均值

理论课

41

0.672

0.925

0.771

实验课

9

0.795

0.865

0.832

课程设计

2

0.72

0.84

0.79

实践课程

11

0.752

0.855

0.83

毕业设计

1

0.74

0.74

0.74

评价结果分析:

从表可看出,学生在实践类课程的整体表现明显强于理论课的学习,说明本专业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实践实验类课程目标达成值偏高的原因在于:一是实践或实验环节的课程任务分解较细,学生有明确的目标,能针对性的学习,学习内容相对集中,考核要点明确;二是此类课程更多的强调应用和动手能力,相对于理论课教学的枯燥而言,实践类课程能使学生产生更大的兴趣,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部分理论课分指标点相对应的课程目标低于预期,主要原因是涉及电力系统机电特性以及电力系统数学模型理解相对困难,电气设计是综合知识的运用,对于学生掌握起来较困难。由于课程教学内容多,实验和理论性的机理较多,学生很难把握,教学内容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但学生缺乏此方面的感性认识,在持续改进中,考虑在理论教学中同步融入实验教学内容,近期实验室建设也增加了相关的虚拟实验室,通过实验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预期学习效果。这些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考核办法或者分值分配比例上都根据产出进行相应调整以促成课程目标的达成度的提升。

评价结果使用及持续改进措施:

①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基于问题导向教学,重构教学内容,将新技术、新方法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动起来。

② 转变教学方法,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利用学生碎片化时间有效学习,充分利用信息化工具,进一步扩大学生参与度,让课堂活起来。

③ 改革考核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实现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组间互评,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反馈,持续动态调整教学计划,让质量优起来。

④ 强化产教融合,依托省级重点实验室、虚拟仿真等实验实训平台、素拓项目、第二课堂、创新实验等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定量评价方面,本专业在2022年开展了对前一学年专业必修课程的目标达成度评价,基于课程目标达成度计算结果,各门专业必修课程均针对课程目标达成结果,撰写了《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及持续改进报告》(附录4.3-3),其中分析了课程目标的短板及其原因,分析了针对课程目标的学生成绩分布,以及围绕问题提出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改进措施,具体如表4.3-5。

4.3-5 课程目标评价持续改进措施

教学过程

持续改进措施

教学内容

结合行业的新技术,完善开发案例,融入课堂教学,通过案例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复杂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注重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讲授的同时,结合数学模型方法和软件工具进行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增加工程案例的内容,从具体的案例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

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增减,课时进行调整。

注意课程先、后修关系,突出课程特色。

注重课程内容的系统性,避免类似学科内容在不同课程中教学内容的反复重叠,将不同学科中的同类问题进行整合。如电气工程基础与多门课程内容交叉,因此删掉了这门课,增加了其他几门相关课程的学时。

课时允许的情况下,充实课程内容,增加事例和例证,补充本学科最新的研究动向和成果,与时俱进,以利于让学生知识得到及时更新,系统而全面的把握教学内容。

增加研究探索型实验,鼓励学生通过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强调学生实验要求,规范实验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及安全意识。

教学方法

以目标导向式教学,在教学中增加课程思政。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带着问题进课堂,进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进一步强化案例教学特色。

拓展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和中国大学MOOC平台资源,

形成过程性学习结果反馈,及时发现问题,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启发式问题案例,引发学生思考。

让同学们自己查阅文献资料,进行方案分析比较,以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

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增加专题讲座,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专业水平;开展课堂专题讨论,增加学生对当今电气发展趋势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理课程衔接,培养建模能力,强调运用知识的能力;

将课堂讲授与讨论、案例教学、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为鼓励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验教学强调过程。

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考核方式多样化,包括作业、课程论文、课堂练习、线上学习、阶段测试等;

根据OBE理念,考试题目根据工程认证和考试大纲科学设置,增加平时课堂练习和讨论在课程考核中的比例。

目前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比例为3:7,考试在总成绩中的比例偏高,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不是十分客观。适当提高平时成绩比例,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减少客观记忆的内容,增加主观开放的思考题。

实验、实习等实践类课程进一步注重过程性考核。

 

依据质量管理相关文件和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以评教评学结果为基础,结合教学过程检查、教学资料检查和课程考核审查,完成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形成了教学质量评价结果。

值得肯定的主要包括:教师重视教学工作,课前准备符合规范要求,大部分教师按照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开展课堂教学,使用教材、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等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能有效辅助课堂教学,教师课堂讲授认真,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对教学管理、教师教学、课程设置总体满意;实习单位与专业结合紧密,实习内容符合要求,实习效果良好;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审核、开题检查、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相关材料规范,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较高;督导、学院领导以及学生等方面能按照有关规章制度有效监控教学过程。鼓励教师在教案和课件上多下功夫,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进一步提高讲课技巧,加强课堂互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需进一步加强过程考核,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实验条件需进一步加强,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工程背景;积极探索适合本专业特色的双体系人才培养方法。

综上所述,在学校、学院严格的教学质量管理标准和制度的约束与激励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畅通运行,本专业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和学院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并按照过程质量监控和质量评价制度的要求定期对课程质量开展评价,并将评价的结果用于课程质量的持续改进。实例如下:

一、持续引导、强化专业认知和理解,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

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普遍存在学生不理解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开设目的,课堂学习缺乏动力和主动性,不清楚课程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凭喜好学习的现象,到毕业设计阶段甚至于走上工作岗位才体会到每门课的作用。因此,为强化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理解,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新生班主任均为专业教师,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专业背景及培养目标,解析课程之间的衔接与关联;在教师引导下,明确毕业要求;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创新实训基地等场所,使新生在学习公共基础课的同时,对本专业所从事的相关工作有感性的认识;通过学校和学院网站、微信等多渠道宣传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以及课程体系,开展目标教育,让学生尽早确立在校期间的目标以及毕业后的初步规划。在所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开课时,要求教师在课程绪论中加入课程目标的讲解。

二、反馈信息用于课堂教学的持续改进

对于本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学院每学期将专家听课记录、学生评教结果和同行评教结果反馈至任课教师,期中教学检查、期末考核结果审查以及各类座谈会的结果和问题也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以督促任课教师不断改进其课堂教学形式,设计课堂教学,应用新理念新技术辅助教学。具体实施实例和效果如:

(1)《电气控制与PLC》教学改革示范。电气控制与PLC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课程分为电气控制和PLC两部分内容,分别以常用的低压控制电器和三菱PLC为对象,研究电气控制系统和PLC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对电子技术模块化、智能化方向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运用低压控制电器和PLC进行控制系统硬件设计和软件开发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电气、自动化等相关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它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是现代工科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专业技术。然而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时反映学习内容枯燥,不能够很好地应用理论内容。因此该课程团队的授课教师多次对授课内容进行研讨,加强了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以致用,并为后续的《毕业设计(论文)》打下良好基础。授课教师通过教学内容审视和设计,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2)针对专业教师知识结构需要持续改进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需要持续培养的要求,本专业对部分课程进行了改革,措施包括:鼓励任课教师参加工程实践,加强与省内外同学科的高校合作与交流,组织教师外出调研,扩展任课教师视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鼓励教师利用线上教学资料,将案例、试题、知识点等内容上传,为学生自主学习扩充资源。

(3)通过课程目标的检查,发现仍有部分授课教师不能很好地针对课程目标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专业安排督导,并邀请资深教师示范教学。尝试采用翻转课堂模式教学,由学生分组提出问题,课上讨论、点评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教学设计具有明显的创新性,且能够很好地实现课堂量化考核。这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形式,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自己安排时间预习并提出问题、完成任务后在课堂上由教师组织讨论,这种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学生、专业教师和专家的一致好评,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4)专任教师通过教学质量反馈和课程目标评价,校内教学评价整体提升。附录4.1-2评教数据显示,学生对本专业所有授课教师评分最高为99.454;最低分为84.9,经过授课教师反思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重新梳理和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有所改进,学生学习效果显著提高,教师教学工作获得学生认可。本专业教师近四学期教师评教值的算术平均值均超90,保持在较好的水平,教学效果获得学生的认可,教学质量也获得提升。

三、实践教学环节的持续改进

为强化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本专业采取了资助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放实验室、增加实习(设计)经费、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本专业实践类教学过程等多方面措施。近三年,我专业获得学校本科教学的大力投入,2019年至2021年,本专业的教学经费总投入分别为229.873万元、190.559万元和206.64万元,生均教学投入经费分别为1.25万元、1.03万元、1.28万元。实验教学用房、水电设施、实验设施、安全保障设施等普遍进行了更新和修缮。

近三年来专业实习、实验经费稳步增加,保证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生均实践教学投入经费(实习经费、学生项目经费、毕业论文与设计耗材费)分别为877.98元、895.7元、1106.83元,确保实习时间严格符合大纲要求。专业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建立了具有产学合作的实质性实习基地和工程中心吸纳优秀学生进入实习和工作,如“广油—广州东芝白云菱机电力电子有限公司实习基地、广油-中石化茂名分公司热电分部实习基地、广油-广州白云电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实习基地、广油-广东能源茂名热电厂有限公司实习基地、广油-深圳信盈达科技有限公司产学合作基地等,既有产学合作、又能提供学生实习场所的实习基地,拓宽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训练范围。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官渡二路139号大院  邮编:525000   版权所有: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自动化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认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