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关于加强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

更新时间:2019-07-10 10:56:22点击次数:字号:T|T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关于加强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办发〔2013〕24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教技〔2011〕1号)、《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师〔2014〕10号)、《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实施方案(试行)》(粤教高函〔2014〕8号)等文件要求,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生学风建设,现结合学校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牢固树立“育人为本、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坚持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建立并完善弘扬优良学风的长效机制,形成以育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的学风建设目标体系,切实提高教师师德建设水平,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浓厚学习氛围,弘扬和践行我校学风——“励学笃行 自强不息”,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二、工作目标

创新工作载体和工作方式方法,把学风建设贯穿于教学、科研、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学校管理与服务全过程,构筑我校“大学风”建设平台,推进我校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工作。通过“大学风”建设, 在学校层面,凝聚合力,使全校各部门树立全员育人意识,明确职责,齐抓共管,形成学风建设的合力;在教师层面,立德树人,使全体教师坚持师德为上,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价值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教师崇德修身的基本遵循,培育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治学态度更加严谨,育人意识进一步加强;从学生层面,优化学风。使学生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动力明显增强,学习氛围日益浓厚,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在学习上逐步实现自觉、自主和自律。 

三、总体思路

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助学生成才的工作理念,以落实生涯规划和加强形势教育为切入点,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强化基础工作为突破口,狠抓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以着力解决学风建设中突出问题为导向,明确学习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以学习竞赛活动为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教学、管理、服务三方联动为载体,探索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引领作用、学生骨干的带动作用和学习先进的榜样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1.文化作引领。按照“以大学文化建设为中心,着力提升办学品位”的思路,大力推进“文化立校”战略,积极建设健康向上的大学精神。以奋斗精神铸“校魂”,在思想观念上,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广大师生认真践行大学文化精神,争做“广油人”,铸就“广油魂”,逐渐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2.规划定目标。召开各相关部门(院系)学风建设动员大会和学风建设工作汇报会,狠抓学风建设,专门成立各个层面的学风建设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任组长,深入调研,创新工作思路。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和指导,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不同专业模块,设计职业生涯的主攻方向。加强基础课,增加选修课,提倡文、理、工相互渗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3.教育打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夯实基础,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思想教育和制度建设为抓手,充分调动教职工管理育人、教书育人和学生刻苦求知的积极性,努力营造书香气息浓郁、学术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通过班会、座谈会、专题报告会等形式,使学生懂得“读书使人智慧、学习成就未来、知识奉献社会”的道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摆正理想与现实、立志成才与报效社会的关系,从根本上加强学风建设。坚持开展新生入学教育、老生成长教育、毕业生职前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活动。

4.教风是关键。加强师德建设,严格教学管理,以教风促学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课堂教学、科学研究、人格魅力、敬业精神和师德修养是教师风范的集中体现。教师要有爱岗敬业的职业理想,热爱教育事业,对工作高度负责;要有教书育人的职业情感,热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要有甘为人梯的职业风尚,乐于奉献,勇于牺牲;要有创新向上的职业精神,追求真理,奋发有为;要有严谨治学的职业态度,勤奋学习,严于要求。同时,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严格规范的教学行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互动民主的师生关系、启发式和探究性的教学方法、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吸引学生、培养学生。

5.项目来拉动。强化校企合作,按照产业需求,搭建高校毕业生与企业“最后一公里”的链接平台,拓展大学毕业生就业通道,为企业培养实用型人才;创造条件,积极鼓励学生深造,树立考研、升本学生典型,鼓励更多学生加入考研、专升本群体,不断提高升学率、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以及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

6.平台塑个性。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创办各种社团,在政治理论、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社会实践等方面开展有益的活动。同时,创设大学生第二课堂精品活动,通过开展辩论赛、读书月、创业大赛等主题活动,用先进的文化引导学生,以博大的民族精神塑造学生,用正确的方法鼓励学生,提升大学生精神生活品位。采取积极的鼓励措施,使得学生敢于冒尖,勇于创新,积极参加各类、各级学科和实验技能竞赛,全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促进广大同学的个性发展。

7.实践强技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重视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把教学、实践和假期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广泛深入社会生产、生活第一线,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学有所长、学有所为,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锻炼。首先,建立实践技能训练目标体系。使学生获得技能知识并拓宽视野,强化职场学习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岗位技能。其次,注重实践技能训练的步骤和方法:第一,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职场学习观和信息素养,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活动的问题意识,拓展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大力提倡反思性学习与合作性学习;第二,通过向学生传授心理知识,帮助学生解决职场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成熟的职场心态;第三,采用前室后坊式仿真模拟实训室、程序分解演练、到企业进行短期实习、参加或举办岗位技能大赛等方式进行岗位技能训练,促使学生牢固掌握专门的岗位技能。

8.科研促创新。重视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创新氛围,丰富校园文化。在全校倡导“以生为本的人文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着眼未来的超越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通过成立组织、申报项目、交流评比、表彰奖励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各学科知识竞赛、专业技能和特长大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举办各种专题报告会、学术论坛、学术讲座等,积极开设限制性和非限制性公共选修课,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

9.考风来促进。从加大监考力度、完善考场环境两方面来加大考试监管力度,严肃考风考纪。增强养成教育的实效,更新诚信教育内容,改善诚信教育方法,丰富诚信教育形式,创建校园诚信文化,创建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严正考试纪律,坚持巡考巡查制度,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10.组织为载体。依托各党、团、级、班、学生社团组织建立学生学风督查岗,形成和完善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管理机制,加强校团委、学生会,二级院系分团委、学生会和班级团支部、班委会等学生组织建设,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着力加强班集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主题团日等活动,充分发挥班级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

11.制度保规范。围绕学风建设,形成规范、完备的制度体系。一是规范课堂教学考勤制度,严肃课堂教学纪律;二是将学风与教风的紧密结合在制度层面加以明确和规范;三是完善专任教师、辅导员以及班主任的立体工作职责规范,强化各职能主体的工作责任感。

四、工作具体举措

(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先导,为培养优良学风提供精神动力。(牵头单位:学生处,参与单位:宣传部、纪委办公室、监察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团委、学生会、二级院系)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深入开展“立志、修身、博学、报国”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国梦”等主题系列教育,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动力,自觉将将个人梦、青春梦与中国梦融为一体,把远大理想和勤奋学习结合起来,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内动力。

2.加强优良学风和现代大学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养成惜时勤学的习惯;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艰苦奋斗,求实献身”的学校传统精神,加强“奋斗”主题文化建设,培育具有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加强学习方法的辅导,引导学生培养科学的治学精神,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掌握科学的治学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研究的能力。

4.加强诚信与道德法纪教育,将诚信教育作为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诚信做人、诚实做事、诚实守信,提高学风建设的整体效果。加强道德法纪教育,引导学生增强法纪观念和道德观念,自觉遵守学习纪律、考试纪律和学术道德规范,提高学习的诚信度,杜绝考试作弊和抄袭论文作业现象的发生。

5.加强现代学习观念、学术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开放式的、终身学习观念,增强学术兴趣,培养提高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6.加强成才规划指导,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和指导,引导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和专业成才意识,明确职业发展方向,确定职业发展目标,科学有效地做好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7.加强考研引导和辅导,把考研引导和学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在学生中举办考研知识讲座、报考问题答疑、报考专业指导、考研强化培训班等,使学生考研取得实质性效果。

8.以就业“三课”为抓手,加强就业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从低年级开始树立就业主体意识,培养提高综合素质和择业竞争能力。

9.加强典型示范教育。以“成长的足迹”优秀学子报告会、“成长故事汇”、“创新学子”奖评选等载体为着力点,通过各种形式,对在学习、考研和重大比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以及在社会公益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宣传,为广大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10.加强学生党团建设,创新学生党团建设工作机制,发挥学生党团员在学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和骨干带头作用。

11.有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风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方法,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责任、使命意识,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学风建设中的主体意识。

12.扎实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学生信息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创新校内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和工作机制。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建设优良学风奠定坚实基础。(牵头单位:教务处,参与单位:学生处、科研处、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估中心、实验教学部、教学督导组、二级院系)

1.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和参与制定招生计划。坚持年度招生计划安排与毕业生就业率适度挂钩,对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达不到全省平均比率的专业,区分情况分别采取控制招生规模、适当减少招生人数或者隔年招生的措施。对于市场不需要或需求量不大的专业,应当停止招生或调整培养的方向。

2.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课程质量标准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明确专业定位、拓宽专业口径,系统推进质量工程的总体建设。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均衡推进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广泛开展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改革,大力推广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及时跟踪学科前沿,更新知识结构,突出教学内容的时代特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增强课堂吸引力和感染力。

3.严格教学管理,强化教学监督。规范教学过程管理,严格规范教学计划,强化教学纪律,坚持课堂考勤制度、作业批改、答疑辅导等教学管理制度,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强化对学生课堂纪律、学习秩序的管理,保证良好的教学运行秩序。坚持和完善听课评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期中教学大检查制度、和教学事故认定制度,进一步修订、完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办法,积极推进校、院(系)两级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建设,优化学生评教指标体系,改进学生评教方法与方式,吸收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加强意见反馈。

4.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坚持试讲、说课、集体备课、教学法研究等制度,建立有效的青年教师传帮带和团队合作机制,指导青年教师的备课、上课以及科研工作,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以实施“强师工程”为抓手,大力实施“精品课程”和“教学名师”建设工程,组织开展教学观摩、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调动教师的教学热情,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使课堂成为体现优良学风的窗口。

5.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和学生研究性学习。在重点保障第一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加强学生第二、三课堂的指导和管理。鼓励教师通过“导师制”、设立“科研助理”等形式吸收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帮助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并开展讨论、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发展,形成有利于知识传授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研究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励教师参与学生科技创新的指导工作,对指导学生获得重大奖项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

 (三)坚持严格管理,为形成优良学风培育良好的行为习惯。(牵头单位:学生处,参与单位:团委、后勤服务与管理处、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估中心、保卫处、二级院系)

1.大力实施“良好习惯三养成”育人标杆工程。通过积极推进宿舍“三化”(净化、美化、文化)建设,开展“想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书香校园主题活动,开展“观、唱、传、读、讲、行”奋斗文化主题系列活动,引导教育学生形成文明的好习惯、读书的好习惯、奋斗的好习惯。

2.坚持和完善晨读和早操制度。一年级的学生周一至周五早上应当进行早操和晨读活动,团委、学生会和各院(系)应加强对早操、晨读活动的考勤、检查工作,将学生行为养成教育落到实处。

3.严格执行上课考勤制度。建立健全《课堂考勤细则》、《课堂守则》等,狠抓课堂教育行为规范,对于迟到、旷课、早退、带早点到课室、上课玩手机、瞌睡等不良现象,任课教师应当及时批评指正。对于违反纪律的学生,必须认真查处,按章处理。

4.建立健全宿舍检查评比制度。加强对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的工作指导,充分发挥其在学生公寓的安全防范、日常管理、信息传递、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各院(系)应坚持和完善学生宿舍内务卫生检查评比制度,开展文明宿舍评比、宿舍美化大赛、公寓文化节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宿舍文化活动,努力纠正和消除宿舍赌博、内务零乱、慵懒散拖、不务学业、迷恋上网等不良现象。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在维护宿舍纪律中的模范带头作用,着力营造“秩序、高雅、文明、卫生”的学习型宿舍。学生宿舍管理中心应加强对学生宿舍的检查,针对晚归、夜不归宿、违章用电、违规校外租房等现象开展专项治理活动,定期通报检查结果。

5.加强考风考纪教育,对违反考试纪律的学生,坚持按章处理。继续强化考试各环节监控,规范监考教师职责,明确学生考试纪律要求,创建诚信考试氛围,发挥考风在学风建设中的杠杆作用。

6.注重发挥学生家庭、社会的教育功能,建立教务员、辅导员、学生家长三方学生学业警示教育的协调机制,加强家校联系,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

(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师表作用。(牵头单位:工会,参与单位:教务处、人事处、纪委办公室、监察处、团委、教师发展中心、二级院系)

1.强化教师立德树人责任意识。教师要提高责任意识,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责任担当,以培养学生成长成才为宗旨,严格履行教书育人的岗位职责,尊重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自身良好形象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力争成为言传身教的榜样和教书育人的楷模。严禁敷衍应付、降低标准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有损教师形象的任何行为。

2.健全和创新教书育人机制。完善本科学生班主任和班导师制度,明确班主任和班导师的职责和任务;坚持教师定期联系学生制度,健全辅导与答疑等教学环节,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的个性化的服务;深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三育人”工作经验交流,对在“三育人”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探索新形势下“三育人”的实现形式和途径,推进“三育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提高“三育人”工作的渗透力、感染力、影响力。

3.多层次组织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进一步弘扬高尚的师德风范,努力形成良好的师德建设氛围,开展“师德标兵”、“师德征文”、“教学名师”、“我最喜爱的教师”评选活动,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切实将学校的价值追求内化为师生员工的自觉行为和道德追求,不断把师德建设工作引向深入。

4.加强教师学术道德规范建设。广泛深入地开展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和科研诚信教育,大力提倡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弘扬团结合作、协力攻关、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模范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和科研诚信,不抄袭、剽窃他人的科研成果,自觉抵制投机取巧、粗制滥造、盲目追求数量不顾质量的浮躁风气和行为,把优良学风内化为自觉行动。充分发挥学校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管理机构在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中的作用,明确其在学术管理和监督方面的职责。健全学术不端行为查处惩治机制。

5.完善师德师风考核、激励机制。制定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明确教书育人的职责,规范师德行为,把师德规范纳入教师培训必需计划,作为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师德建设责任机制、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建立教师师德考核档案,把师德和育人工作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

6.加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教育,加大对优秀教师的宣传力度,引导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培养忠诚教育、敬业爱岗、以生为本、诲人不倦、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的品格。

(五)建立健全各类考核评估和奖惩制度,完善学风建设激励机制。(牵头单位:学生处,参与单位:组织部、人事处、团委、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二级院系)

1.建立学校与学院两级学风建设考核评估指标体系,重点把学生上课出勤率、考研率、就业率、技能证书获取率、考试违纪率、各类竞赛获奖率等纳入学风建设指标体系,把学风建设的成效纳入学校目标责任管理指标,作为学院年度工作考核的主要指标,突出学风建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组织开展学风建设专项检查和评比活动,并对学风建设先进院(系)进行奖励,对工作落实不到位或考核不达标的单位及单位主要领导进行问责。

2.完善学生综合测评实施办法。修订《学生综合测评规定》,把学生学风状况作为重要指标,加强对学业成绩、学习活动、科技创新、学习成果、奖惩情况的记载并纳入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指标体系,加大优秀学生的奖励力度,扩大影响,在学生中形成崇尚学习的良好风气,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3.进一步推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在学术研究、科研活动、重大知识技能竞赛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和指导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完善《创新学生奖评选办法》,加大对取得科研成果的学生的奖励力度,引导学生重视科研和多出成果。

4.完善考研、毕业生就业工作奖励制度,每年对考研、就业工作出色的院(系)进行表彰奖励。

5.完善学生各项奖励制度。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学生各项奖励制度,加大对“文明班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的评选、表彰和宣传力度,切实发挥正面激励的导向作用,树立可见、可信、可学的学习楷模,让全体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充分发挥学生在学风建设工作中的主体性作用。

6.建立教、学、管三方有机结合的联系制度。一是职能处室联系制度。教务处、学生处、评估处等职能处室应经常加强协调与沟通,相互探讨学风建设中的问题及改进意见和措施,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协调、早解决、早落实。二是院(系)与职能处室的联系制度。职能处室应加大指导和监控力度,不断改进工作作风,经常深入各院(系)搞好调查研究,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三是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联系制度。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任课教师必须对教学中学生的有关情况、数据及时反馈、提供给辅导员和班主任,以便使其更具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和管理服务工作。

7.制定《学风建设专项考评方案》,突出学风建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开展专项评估,把我校学风建设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昂扬向上的文化与学术氛围。(牵头单位:团委,参与单位:学生处、科研处、教务处、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图书馆、保卫处)

1.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学风校风建设为主线,突出育人主题,积极开展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教育,繁荣校园文化,努力满足学生追求知识、崇尚科学、培养技能和获得生存发展能力的愿望。

2.大力实施奋斗主题文化建设,以“青春•梦想•奋斗”为总的工作主题,以“强信仰、聚校魂、兴学风、拓素质”为主要内容,打造“奋斗”主题文化系列品牌精品活动,寓学风于“奋斗”中,以“奋斗”精神强学风。

3.搭建素质发展平台,为学生个性成长发展提供广阔空间。结合素质教育要求和专业特点,积极开展“学术科技与专业技能”、“文化艺术与体育竞技”、“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三大模块的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把学风建设渗透到素质拓展活动中。丰富和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个性化服务”、“项目化审批”、“学分制管理”的教育运行机制,满足大学生多元文化发展需要。

4.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领导、规划、组织和实施,倡导各院(系)结合学科、专业特点,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组建大学生创业团队、开展创新创业类竞赛活动等形式,推进创新创业项目实践。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积极拓展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立项支持,增加资金投入,评选和奖励学生优秀科研成果,提高校园学术水平。积极鼓励有积极性且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教授担任学生科技导师,为学生提供研究课题和科研项目,带领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或指导科技竞赛。加大对参加“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专业技能竞赛的宣传和组织,提高竞赛水平。

5.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体系,增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高度重视实践育人环节,拓展实践育人形式,完善实践育人制度和实践育人机制,促进优良学风建设。坚持实践育人与日常思想教育相结合,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与志愿活动相结合,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要大力拓展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加大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投入,努力探索和创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

6.加强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提升社团组织文化。规范各类学生组织的注册管理工作,规范活动内容与形式,合理安排大型社团活动时间,明确社团活动的审批、审核、监督程序。坚持以提升大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为导向,引导学生开展科技文化艺术节等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能力、提高水平、巩固知识、增长才干。加强学习型、学术型和科研型学生社团建设,共青团、学生会要充分发挥在学生社团活动中的指导、服务和管理作用,把握学生社团的航标,推动学生社团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学风建设稳步推进。

7.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文化教育新阵地。开设学风建设专题网站,发布学风建设的相关文件和规定,公布学风建设实施情况及年度报告,实现学风建设信息公开化。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和引导,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学校关于校园网络使用、管理的相关规定,文明上网,上文明之网,上健康之网,充分利用网络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加大对校园网络的监控力度,避免互联网的不良信息对师生员工的影响和侵蚀。

8.加强学习条件与学习资源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对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等学习场所进行条件改善和功能改造,满足学生对学习、生活和文体活动等方面的合理要求;完善图书馆服务体系,丰富藏书数量和类别,增加服务设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加强学生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打造优质学习资源汇聚的网络社区;充分利用校报、校园网、校园广播等媒介,瞄准学校学风建设的热点和重点,针对不同阶段的任务要求,广泛宣传开展学风建设活动的动态、取得的成效和学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在校园内积极营造浓厚的学风建设氛围。

(七)加强队伍建设,发挥学工干部在学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牵头单位:学生处,参与单位:组织部、人事处、纪委办公室、监察处)

1.强化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积极发挥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的指导作用。以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为指导,制定我校辅导员队伍能力标准量化指标体系,明晰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边界,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和职业幸福感。

2.实施“名辅导员工作室”和“名班主任工作室”计划,锻造一支有活力、有能力、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学工队伍。

3.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要指导作用。制定班主任队伍建设实施办法,明确工作责任及奖励机制,每年评选“优秀班主任”并给予表彰奖励,发挥优秀班主任的示范作用。

4.完善辅导员、班主任考核的方式、方法和制度,制定、完善辅导员考核办法和班主任工作条例,建立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院(系)考核与学校职能部门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激励机制,定期开展评选优秀辅导员、优秀班主任活动,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在大学生健康成长中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作用。

5.充分发挥校院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和班级团组织的服务职能和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创新,开展各类课外文化、体育、科技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习和创新积极性。

6.加大对学生党员、学生骨干的培养和管理力度,重点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在思想上的引导作用、学习上的榜样作用、工作上的表率作用、生活上的模范作用,带动全体学生形成你追我赶、相互促进、共建学风的生动局面。

五、组织保障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成立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风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会主任由学校党政一把手担任,副主任由分管教学和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担任,成员由党委办公室、学院办公室、发展规划处、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处、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保卫处、后勤服务与管理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估中心、工会、团委、图书馆、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协同创新办公室、教学督导组、学生会等单位负责人以及各二级院(系)等单位负责人组成。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院(部)紧密结合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职责主要包括:负责全校学风建设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全校学风建设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对各职能部门和各院(系)学风建设进行检查、监督及考核。

2.齐抓共管,协调育人。各单位、各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应当围绕学风建设目标,各尽其职,各负其责,齐心协力,密切配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全心全意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成才提供优质服务。机关各部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及时解决学生的困难;后勤和各服务单位要主动了解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意见,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各部门、各单位都要把学风建设作为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为创建优良学风而共同努力。

3.各院(系)相应成立学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院(系)党政领导是本单位学风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职责主要包括:将学风建设纳入院(系)目标管理责任体系,制定院(系)学风建设实施方案;召开全院(系)学风建设大会,开展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学风建设活动;定期对本院(系)各班级学风建设情况进行一次摸底检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4.不断完善学风建设的保证机制。要建立健全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衔接、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相适应的学风建设的制度体系。要加大开展学风建设的经费投入,确保学风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六、本《意见》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2014年12月29日

(编辑:admin)
联系我们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公馆镇科创路1号   邮编:525000   版权所有: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专业认证网       粤ICP备140101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