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课程考核及课程目标考评实施管理办法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关注考核是否针对毕业要求指标点进行设计,评价内容能否能证明其达成状况,课程是否对每届学生进行了评价,同时评价结果是否用于教学目标达成的持续改进。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根据工程认证专业认证标准,在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18届毕业生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工作方案基础上制定本方法。
一、各字段项说明
1、预期学习成果:指“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的相应内容。
2、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指专业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中的毕业要求的分解指标点。具体指标点参见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18届毕业生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工作方案。
3、预设学习任务:即教学达成途径,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组织实施方法。
4、预测点:可以是考试、测验、大作业、实验(实习、设计)报告、读书报告等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
二、评价过程
1.分解课程教学目标。评价责任人与参与评价的教师对照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分解、对应课程教学目标。一门课程通常对应1~6项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
2.评价对象:应为授课班级全体学生,学生班级过多,可以教学班为单位整班抽取样本,尽量选取班级成绩为当年该课程所有教学班中等水平的班级。
3.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分别采取直接评价,包括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法和评分表法。
(1) 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法
采用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法对课堂教学类课程进行达成情况评价。对于理论课,假设支撑某课程目标的平时考核内容的满分值为A1,支撑该课程目标的平时考核内容的平均得分为B1,支撑该课程目标的考试内容的满分值为A2,支撑该课程目标的考试内容的平均得分为B2;平时考核在该课程目标的考核方式中的权重系数为E1,考试考核在该课程目标的考核方式中的权重系数为E2(其中E1+E2=1),则该课程目标的达成度F为:
对于含实验的理论课,假定支撑某课程目标的平时考核内容的满分值为A1,支撑该课程目标的平时考核内容的平均得分为B1,支撑该课程目标的考试内容的满分值为A2,支撑该课程目标的考试内容的平均得分为B2,支撑该课程目标的实验内容的满分值为A3,支撑该课程目标的实验内容的平均得分为B3;平时考核在该课程目标的考核方式中的权重系数为E1,考试考核在该课程目标的考核方式中的权重系数为E2,实验考核在该课程目标的考核方式中的权重系数为E3(其中E1+E2+E3=1),则该课程目标的达成度F为:
(4-2)
例如表4.1-4是《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基础》课程最近一次课程目标评价达成评价表。课程分别对应了3个毕业要求指标点,根据公式(4-1)即可得到该门课程对应的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度。
表4.1-4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基础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结果
毕业要求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评价依据
|
满分值
|
平均分
|
考核方式权重系数
|
课程目标达成度
|
A
|
B
|
E
|
F=Σ
|
指标点1.3
|
课程目标1
|
平时考核
|
30
|
24.1
|
0.3
|
0.810
|
试题
|
36
|
29.23
|
0.7
|
指标点2.2
|
课程目标2
|
平时考核
|
30
|
25.40
|
0.3
|
0.688
|
试题
|
39
|
24.14
|
0.7
|
指标点2.3
|
课程目标3
|
平时考核
|
40
|
34
|
0.3
|
0.831
|
试题
|
25
|
20.59
|
0.7
|
(2) 评分表法
评分表法主要是对支撑毕业要求的实践类课程(独立设课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采用分项打分的方式进行评价,专业负责人在制定课程大纲时设计好评分表格,然后由专业评价小组成员集体讨论评分合理性并确定评价表。具体评价流程为:首先依据课程内容和考核方式填写“课程考核合理性评价表”和“课程目标与考核内容表”的相关信息,由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等根据学生的表现、设计报告(论文)或答辩情况,采用分项打分的方法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考核,依据各种考核结果填写和完成“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表”。
对于实践类课程,假设支撑某课程目标的评价依据有2项,2项评价依据的满分值分别为A1和A2,2项评价依据的全部样本平均得分分别为B1和B2,2项评价依据在该课程目标的考核方式中的权重系数分别为E1和E2(其中E1+E2=1),则该课程目标的达成度F为:
(4-3)
三、附件
1.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基础》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表
2. 附表 支撑毕业要求课程关系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