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定位
能源与动力工程主要研究能源的高效洁净开发、生产、转换和利用,能源动力工程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柱型产业,同时也是涉及多个领域高新技术的集成产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以社会和地方经济实际需要为目标,结合学校的发展定位,立足广东,面向全国,培养具有基本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备能源与动力工程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在能源、电力、石油化工、建筑、机械制造、交通等领域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新能源、热力、制冷空调等设备的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开发、性能检测,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工程、动力工程、制冷空调工程等的设计、施工、运行管理以及能源管理、能耗监测和能源评价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目标
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的需求为导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系统思维、工程思维、协同创新能力,能够在能源、电力、建筑、机械等领域,从事能源开发与利用、热能系统及热力设备、制冷空调设备及工程的设计研发、制造建造、运行管理及营销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毕业3-5年后能够成为所在岗位的技术骨干或持续成长的工程师。
学生毕业5年左右,预期能达到如下目标:
1.具有服务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有较好的科学人文素养、职业道德、沟通能力、协作精神与能力,身心健康,能够履行工程师职责,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本行业的技术标准和政策法规。
2.能够有效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能源动力工程领域相关知识、现代工具,针对解决能源动力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制定合理的技术解决方案或管理解决方案,付诸于工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并贯彻创新意识;积累有比较丰富的能源动力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业经验;了解所从事技术方向的前沿,能在工作中应用。
3.在解决能源动力工程复杂工程问题中,从应用目标出发对能源动力工程进行成本、工艺、能效、环保、性能和效益的综合评估及选型,并具有对其中涉及的相关伦理,技术进行分析和管理的能力。能考虑其对技术、经济、社会、文化、法律、安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影响,能正确处理工程管理和工程经济问题。
4.能够与国内外同行、专业客户和公众有效沟通与交流,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参与、协调和管理工程项目,能够在与能源动力工程相关的工业、学术等领域成功开展工作,适应独立和团队工作环境。具有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能够通过知识更新适应社会和技术发展。
5.能够胜任能源与动力工程师岗位工作,具备技术或管理骨干、项目或团队负责人的素质与能力。具有不断提升的职场竞争力和全球化视野,能够在踏实工作的同时勇于创新,能够成为能源与动力工程行业的重要力量。
三、培养规格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具体毕业要求如下: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能源动力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1.1 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等基础知识,能够用以理解能源动力领域的问题。
1.2 能够将机械、材料、电气、测量技术等工程基础知识应用于能源动力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合理描述。
1.3 能够将工程力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等专业基础知识应用于推演、分析能源动力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1.4 能够将能源动力设备构造、原理、设计、制造工艺等专业知识对能源动力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比较与综合。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能源动力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1 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和表达能源动力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内在规律和影响因素。
2.2 能基于能源动力领域的科学原理和数学模型方法正确表达复杂工程问题
2.3 能认识到解决问题有多种方案可选择,会通过文献进行检索、整理和归纳,借鉴先进知识和技术分析能源动力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获得有效、优化的解决方案。
2.4 能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借助文献研究,分析过程的影响因素,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能源动力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热力系统、工程空调系统或相关部件,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1 掌握能源动力设备或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技术,了解影响设计和技术方案的各种因素。
3.2 能够针对特定需求,完成能源动力设备或系统的设计或相关部件生产的工艺流程设计,并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
3.3 能够进行能源动力设备或系统的工艺流程设计,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
3.4 在设计中能够考虑公共健康与安全、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法律与伦理,以及社会与文化等制约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能源动力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1 能够根据能源动力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背景和关键因素,通过文献检索和相关方法,研究和分析复杂工程问题所采用技术方案。
4.2 能够根据能源动力领域对象特征,应用多学科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选择研究路线,设计实验方案。
4.3 能够根据设计能源动力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实验方案,据此构建实验系统、安全地开展实验、正确地采集数据。
4.4 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理论分析与现象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能源动力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能源动力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5.1 了解能源动力领域常用的现代仪器、信息技术工具、工程工具和模拟软件的使用原理和方法,并理解其局限性;
5.2 能够选择与使用恰当的仪器、信息资源、工程工具和专业模拟软件,对能源动力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计算与设计;
5.3 能够针对能源动力领域的工程问题对象,通过组合、选配、改进、二次开发等方式创造性地使用现代工具进行模拟和预测,满足特定需求,并能够分析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能源动力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1 了解能源动力相关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不同社会文化对工程活动的影响。
6.2 能够分析和评价能源动力专业工程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以及这些制约因素对项目实施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能源动力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1 知晓和理解“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 17”,了解国家、地方关于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政策。
7.2 能够站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能源动力专业工程实践的可持续性,评价能源动力设备或系统在能源消耗等方面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损害和隐患。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能源动力专业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1 具有哲学、历史、人文素养,能够正确理解和认识中国基本国情,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正确地自我认知和评价,并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8.2 恪守工程伦理、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尊重相关国家和国际通行的法律法规;
8.3 遵守中华传统美德和公序良俗,理解工程师对公众安全、健康和福祉,以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9.1 能够理解不同学科在能源动力相关领域的作用和价值,能够与其他学科成员有效沟通,合作共事,进行有效地、包容性地沟通与合作;
9.2 能够在团队中独立承担任务,合作开展工作,完成工程实践任务
9.3 具有大局观念、协作意识、服务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能够组织、协调和指挥团队开展工作。
10.沟通:能够就能源动力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1 能够就能源动力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口头、文稿、图表等方式,向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回应质疑,理解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交流的差异性。
10.2 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了解能源动力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研究热点,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10.3 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应用一门外语就能源动力专业问题通过语言或书面的形式进行基本的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涉及能源动力领域的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1.1 能够掌握能源动力工程项目中涉及的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11.2 了解能源动力设备或系统的全周期、全流程的成本构成,理解其中涉及的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问题
11.3 能够在多学科环境中,在设计开发能源动力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运用工程管理原理和经济决策方法。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2.1 能够理解技术环境的多样性以及技术进步对知识能力不断发展的要求,能够正确认识持续学习的重要性,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
12.2 具有健康的身心,能够不断自主学习,能够及时跟踪能源动力领域的技术发展,持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包括对技术问题的理解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具有适应社会和能源与动力工程行业发展的能力。
12.3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能接受和应对新技术、新事物和新问题对能源动力领域带来的挑战。
四、课程体系
课程总体规划为如图所示: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自动控制原理及应用、能源动力测试技术、空调工程、制冷原理与设备、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创新实践周、工程训练、制图集中测绘、电工实习、计算机辅助绘图、认识实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锅炉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空调技术方案训练、制冷空调综合设计实务、制冷空调技能训练、自控项目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
五、师资队伍
本专业共有教师20人,其中专业教师9人,专业实验教师2人,企业特聘教师9人。师资队伍中有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其他高级工程师和工程师11人;博士及博士后7人。其中有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1人,校教学名师1人,学校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3人,学校优秀教研室主任2人,学校师德标兵2人。整个教学团队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热爱学生,教学经验丰富,是一支团结奋进、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的优秀团队。
六、教学条件
专业有满足教学需要的办公、会议及师生互动场所和较完善的设施,并有专人管理与维护。图书馆有丰富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纸质图书、国内外专业纸质期刊、电子图书、数据库等,图书资料及数据库资源能够满足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目前本专业共有专业实验室面积600多平方米,实验条件满足各门课程的实验要求,实验开出率100%,拥有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验室,专业基础实验室有力学教学与实验中心材料性能I室、材料性能II室、电测分析实验室、机械原理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有锅炉实验室、热工仪表实验室、制冷空调实验室、喷管实验室、过程控制系统实验室、流体力学综合实验室、传热综合实验室等。
专业具有多个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满足学生的实习要求,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有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茂名重力石化装备股份公司、茂名市印象汇商业城等。
七、专业特色
1.坚持“育人为本、理论为基、应用为主、创新为魂”的教学理念,夯实理论基础,重视实践教学,不断提高培养质量。
2.将能源、动力、空调制冷、能源应用管理等知识相结合,拓宽专业方向,使培养的毕业生更加适应社会需求。
3.课内外双课堂教育并行,通过科技竞赛、设计竞赛、暑期实习等课外教学环节,训练和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应用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4.以专业文化建设促进专业建设,文化育人成效显著,校友通过设立奖学金及赞助各项活动支持专业建设发展,专业凝聚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