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广油校报 学校主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广油要闻 > 正文

【建校70周年】《中国教育报》专版报道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与祖国共进 与时代同行 兴油报国守初心

时间:2024-11-07阅读次数:来源:宣传部分享到:

《中国教育报》重点展示学校教书育人成就

11月6日,在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建校70周年之际,《中国教育报》推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兴油报国守初心”专版报道,重点展示学校育人成就。

以下为报道全文:

“从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到工程师,再到高级工程师,都离不开学校对我的专业培养;学校更是以德为先,教育学生怎么做人。”广东众和化塑股份公司董事长黎广贞是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以下简称“广油”)1980届石油炼制专业16班学生。黎广贞说,学校不仅教会他专业知识,更引导他学会做人,这些宝贵的财富成为他人生旅途中的灯塔。

黎广贞担任众和化塑董事长的近6年时间里,公司总资产从9.5亿元增长到26.08亿元,企业税收从之前的3000多万元到每年超亿元。公司业务从广东茂名拓展到海南洋浦、山东烟台、广东广州等地,企业规模成倍扩大。面对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黎广贞不忘初心,将自己取得的成绩归功于母校的悉心栽培。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广油建校70年来,办油校、做油事、育油人、兴油业,为社会培养了21万多名毕业生,成为华南地区石化行业人才“蓄水池”。其中,60多名校友被授予国家、省级劳动模范称号或五一劳动奖章。

跨越世纪的孜孜以求,绘就了广油绚丽多彩的历史长卷,每一页都记录着广油服务国家、追求卓越的铿锵步履,每一页都书写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壮志豪情。作为华南地区仅有的石化特色高校,学校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坚持“因油而生、为油奉献”的办学理念,用改革、创新、务实的行动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为石油石化工业发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教育力量。

西迁故事铸就华南石化“人才摇篮”

1954年,为培养祖国急需的工农干部,广油在广州石牌诞生。20世纪50年代后期,茂名“从石头中榨油”,崛起为石油化工城市。在这座山海并茂的新兴之城中,升起了一颗璀璨的石化明珠——茂名石化。这结束了华南地区没有石油工业的历史。石油工业要想发展,需要的是人才。

一所大学的命运,总是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1965年,广油的前身石油工业部广州石油学校,响应国家建设南方油城的号召,“迁人迁物迁思想”,从千年商都广州昂首西行至茂名办学。学校从广州西迁茂名,此后一直扎根粤西办学,铸就了办学史上“西迁茂名”的里程碑,培育了以“听党召唤,为国奉献;艰苦创业,忠诚担当”为内核的广油“西迁精神”。红色基因镌刻进广油人的骨髓,在70年的峥嵘岁月中不断激励着全体广油人,汇聚起强大的向心合力。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跋涉,翻看广油70年的发展史,就像是在看一部带着红色基因的奋斗史:既有初创时血脉工农、缘结石油的激情岁月,也有西迁创业、体制划转的激昂前行,更有合并升本、成功更名、四方共建、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高歌奋进……

从1954年到2024年,广油一路走来、一路芳华,书写了一段筚路蓝缕、风雨兼程、艰苦奋斗、爬坡越坎的壮阔历程。70年来,广油毅然西迁、数易校名、几度改制,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大力传承和弘扬石油精神、铁人精神,坚持因油而生、与油同行、向油而兴。

“为国奉献是学校血脉,因油而生是学校基因,听党召唤是学校传统。”广油党委书记张清华强调,学校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学校抓实“点—链—面”三个维度,持续推动“一融双高”建设,促进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发展时期。

党建引领铸魂育人,思政聚力启智润心,一代代广油人在躬耕不辍中坚守立德树人初心。学校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了“立体喷灌+精准滴灌”的思政教学模式。学校坚持“红色引领”,开展“党味”浓郁的思政教育;坚持石油特色,开展“油味”鲜明的思政教育;坚持守正创新,开展“鲜味”突出的思政教育,培养具有“广油特质、底色亮、有情怀、敢担当”的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在广油,有一段“108个好汉支边”的故事广为流传。20世纪80年代,学校108名毕业生放弃安逸舒适的城市生活,披红戴花到新疆等地支边,为祖国繁荣富强奉献青春年华。当年,学校还把校友赵东炜的“支边故事”改编成五幕话剧《召唤》,搬上校园舞台,燃起学生爱党、爱国、爱油、爱校之情。

“我坚信,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我作出的正确选择!”王玉江是广油理学院物理学专业2019届毕业生,他践行新时代广油“西迁精神”,毕业以后选择到新疆喀什工作。

广油校长梁浩说,学校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将爱国主义理想信念融进血液与灵魂,做“西迁精神”新传人,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陆晓伟、王玉江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主动到边疆、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践行弘扬广油“西迁精神”。

以教育家精神塑造新时代铸魂育人“大先生”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培养下一代,国家和社会才会持续不断地发展和进步。”12年前,陈辉放弃在世界著名工程设计公司工作的机会,从海外来到广油任教。多年来,他奋战在教学与科研一线,构建了一套化工课程教学新模式。在他的指导下,广油学生连续12年荣获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

这是广油聚智用才写好“强师篇”的缩影。“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一流的教师培养一流的人才,要以教育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培养坚实基础。”张清华说,学校围绕绿色石化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聚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和“申博改大”目标,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总、各部门全力配合、二级学院主动抓好”的人才工作格局,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

“当年包括我在内,学校仅招到两名硕士,没有一名博士。”广油人力资源部部长蔡业彬见证了学校人才队伍的逐渐壮大。1993年,他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广油,全校拥有硕士学历的教师不到7名。如今,学校博士和在读博士教师总数达到800余名。这是广油创新博士层次人才引进模式,采用“一院一策,一事一议”,分学科、分层次进行考核引进的亮眼成绩单。

拓宽全球视野,打造聚才引智“强磁场”。广油聚焦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重点项目、成果培育,推进“校产城”融合发展,实施高端人才汇聚工程。学校近5年共引进60多名高层次人才,11人入选2024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广油正逐渐成为茂名高水平人才的“孵化器”。

“高尚的师德情操是做好教师的根本。”梁浩强调,广油实施“教育家精神教师提升计划”,讲好学校办学70年来涌现出的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大先生”故事,以教育家精神擦亮教书育人底色,引导教师成长为“有情怀、有水平、有温度的好老师、大先生”。

作为项目总负责人,广油自动化学院教授文成林助推学校获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立项金额4300万元。文成林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科学影响力榜单”,他说:“这个前2%的成果应该属于集体,也属于学生。”

广油优化发展生态,构筑人才集聚“新高地”。学校大力推进人才分类评价和管理,将教师分为教学型、教学科研并重型和研究型教师等类别,明确提出了不同的教学和科研业绩要求,引领广大教师将个人发展融入强国建设,以一流业务能力作出一流贡献。

在第四届广东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广油教师不仅荣获特等奖和一等奖,更赢得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决赛入场券,实现“零的突破”。学校教师张乐作为特等奖获得者,代表广东赛区出征国赛。

为了让更多的“好老师”得以涌现、“好教育”得以发生,广油坚持赛培融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研,构建教师教学“学、教、改、融”竞赛生态圈。一系列政策、一项项举措,激发了教师成长的内生动力,一批教师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名师和广东省劳动模范等称号。

体制顺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事业兴。高水平师资队伍助力学校实现了ESI全球前1%学科、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授权点、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一系列重要突破,实现了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政产学研用”为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优秀工程师

新中国成立初期,急需石油专业人才。如何培养高素质石油人才,满足石油发展需要?这是广油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国家所向、产业所需、广油所能。西迁后,广油专业设置与茂名经济社会发展、石化产业需求同呼吸、共奋进,推动校企精准育人。当时,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要求,开展半工半读等教学改革,校企共建实习基地,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鲜明特色中,广油焕发勃勃生机。学校始终在具有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体制的创新路上勇立潮头。

当前,世界级别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在广东沿海经济带加速崛起。绿色石化是广东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绿色石化产业的安全运维,急需懂流程、工艺、控制的复合型人才来“保驾护航”。

张清华介绍,作为广东省政府与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四方共建高校,广油推动“四方共建”协议转化为具体育人行动。学校建强全链条服务绿色石化产业链五大专业群,用好毗邻大型石化央企及石化炼化基地的地缘优势,与大型、特大型石化企业共建育人平台,创新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以及高层次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在广东石化装备安全技术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广油学生通过项目案例、工程实施等,真题真做练真功,学习了解石化装备智能安全监测关键技术等,化身设备“保健医生”。发展中心由广油联合石化企业、高校、研究院、政府部门等共建。

广油筑牢产业链导向、人才链牵引、创新链融合新机制,着力擦亮行业院校的“金字招牌”。学校以联动“政产学研用”深度参与、优势互补为实现路径,全面推进专业共建、模式共构、方案共制、教材共编、教学共施、基地共建、师资共培、质量共提、就业共助、成果共享,打造一批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应用人才培养基地。

进行风险分析、隐患排查……广油石油化工与应急管理产业学院创新推出“化工安全虚拟仿真”课程,学生借助VR技术,“身临其境”地学习生产中的安全知识。

面对石油化工行业智能化转型的浪潮,广油早在10年前便将教师在石化企业的人工智能应用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全力推进“AI+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实施“八新”(新融合、新模式、新资源、新教学、新素养、新基建、新范式、新治理)行动计划,以“AI+石油化工”和“AI+人文社科”为引领,构建集泛在化、智能化、个性化于一体的“三化”人工智能教育教学体系,致力于培养既具备创新能力又懂人工智能的复合型人才。

在“AI+”“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炉火”中,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炼铁成钢”。广油每年入职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成为石化人才培养的摇篮。“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相关成果获2024年中国石油教育学会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在华南沿海一带,集团公司下属大型、特大型石化企业领导层人员和中层骨干力量,很多都是学校校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谢在库说,中石化正推动战略转型,急需大量专业人才和有力科技支撑,接下来与广油在关键装备等领域合作空间广阔、大有可为。

在“真刀真枪”的科研任务中培养创新人才

1970年,茂名石化还没有生产透平机油、变压器油等油品,但却积存了几百吨这些油品的“废油”。能不能使这些“废油”再生?广油学生在教师带领下,研发润滑油再生装置,经过多次试验,终使再生油品的各项指标都达到部颁标准。

注重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是广油教育的传统。新时代,如何培养一大批适应国家发展需求的人才,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广油在2016年年底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通过思创、专创、学创、赛创融合,构建“组织+体系+平台+师资+项目”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热情,广油打造“人工智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创业“项目池”。从2015年到2024年,学校共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325项、省级911项、校级1111项,通过打造“项目池”,为学校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好成绩积蓄了强大的动能。

近年来,广油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校校协同、校地协同、校企协同的“三个协同”,构建“N+1+N”的实践基地模式,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企业加速”全方位服务。学校西城校区建设超5000平方米的创新创业大楼,打造“梦工厂”。学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引入31个入孵团队、27家公司,基地获批广东省大学科技园、广东省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如何为石化装备“健康把脉”?自动化学院学生黄权斯等在张清华、赖新华等教师的指导下,基于无量纲免疫检测器和证据理论,创新复合故障融合诊断方法,复合故障诊断准确率经华南国家计量测试中心检测达到94.73%。“智油科技——石化装备安全监测与智能诊断专家”项目获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项目国赛铜奖、省赛金奖。

广油将教师指导“挑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赛事的成绩单列为教研科研业绩成果评价条件。学校引导教师把科技创新作为重要育人场,将科研优势转化为高质量育人能力。学校建立全天开放性实验室,配备高层次教师队伍指导学生科学选题、自主开展研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导师的高层次科研项目。近3年,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数达到5000多人次。

广油勇担“科学技术创新”和“高端人才供给”双重使命。自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以来,学校着力打造“崇德 博学 求实 创新”研究生四大育人模块,推进研究生进课题组、进实验室,引导研究生做创新广油学子。

育木成林,硕果累累。2018年以来,学校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共获得国赛1金9铜、省赛4金27银57铜的优异成绩,位居广东省高校前列。2019年、2021年和2023年,学校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赛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省赛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56项。学校在近4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共获1金5铜。

“五育”并举铺就学生各扬其彩“星光大道”

对学生多元发展不遗余力,已成广油的传统。近年来,学校全力推进“五育”并举,全面打好学校体育美育改革发展攻坚战,做优建好特色劳动教育体系。学校以德树人、以智启人、以体育人、以美化人、以劳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强国建设夯基加力。

闪躲腾挪,阻截拼抢……在第19届亚洲轮滑锦标赛上,广油学生吴嘉淇作为国家代表队队员为国出战,获得轮滑球成年女子组季军,为中国队赢得一枚铜牌。

广油坚持体魄与人格教育并重,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学校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构建“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模式,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运动。学生体育竞技水平持续提升,近5年,在全国、广东省大学生运动比赛中,获得金牌11枚、银牌24枚、铜牌23枚的优异成绩。

艺术学院合唱团获德国国际合唱节“民乐、世界音乐”组金奖,广油师生在广东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荣获23项奖项……广油出台美育工作方案,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学校连续4年作为广东省教育部门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工作实施单位之一,以“美育浸润团队”等为载体,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等美育实践活动,辐射学生超过10万名。

清晨,朝阳照在广油化工学院第一教学楼前的一尊铜像上,这就是铁人王进喜。一个铁人前面走,广油借力劳动教育,教导千百个“铁人学生”跟上来。

建校70年来,广油劳动教育从不断线,历久弥新。学校坚持把劳动教育摆在突出的位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独立开设大学生劳动教育必修课,推进劳动教育与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产教融合有机结合。受益于此,广油绝大多数毕业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成为职场上的“香饽饽”。

为激励更多学生全面发展、追求卓越,自2015年起,广油每年举办一次“广油之星”年度盛典。学生在科技会堂,摘取属于他们的学习、实践、励志等10类荣誉“星星”。每个人都努力燃起微光,点点星光汇成浩瀚星河,照亮学校的跨越之路。

“凡有石油处,就有广油人”

“母校的教育,激发了我的主观能动性,引导自己进行创造性劳动。”李刚是广油2004届本科毕业生,现为茂名石化港口分部总经理。凭借过硬的技能本领,他参加工作一年就获得了“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技术能手”称号,工作三年被授予“中石化十大杰出青年创新创效奖”,第四年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广油人的成功归结于朴实的品格、扎实的技能、务实的作风、深厚的家国情怀和良好的职业操守,归结于实干、肯干、巧干、能干,归结于有担当、有办法、有想法、能创新。”学校获得“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征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等荣誉称号。

从一名普通操作女工逐步成长为装置主操、全能手、技师和高级技师……从广油石油炼制专业毕业后,梁丽坚扎根炼油一线,以专注、较真的态度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解决生产瓶颈难题,成长为中国石化茂名分公司炼油分部装油车间HSE总监,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评全国五一巾帼标兵。

广油毕业生“下得去、扎得稳、留得住、干得好、上得来”。他们之中,有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有投身祖国边疆的无私奉献者,有自主创业的知名企业家,还有勇攀高峰的科技创新工作者。学校培养了大批管理精英、技术骨干及各类应用型人才,遍布全国各地石油化工行业企业和各级政府机关、科研院所、教育行业,为石油石化行业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石油石化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凡有石油处,就有广油人”。从西北边陲的克拉玛依油田到东北的大庆油田,从长江的江汉油田到黄河之滨的胜利油田,从依偎渤海的大港油田到环绕南海的惠州、茂名、湛江、北海、钦州炼化基地,以及海南石化基地,都留下了广油学子艰苦奋斗的身影,其中不乏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

70年来,一代代广油人在顶天立地中把服务国家作为终身追求。从服务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双碳”目标到“一带一路”倡议,一代代广油人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创造了一项又一项业绩,在自觉肩负历史使命中实现了人生价值,为母校增光添彩。

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蓝图可期。广油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锚定“申博改大”目标,精准定位、发挥优势、拓宽领域、体现价值,全力推进建设石化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再创佳绩,为中国式现代化石油石化新篇章贡献更多更大力量,交出“教育强国、广油何为”的高质量答卷。


(文/图 宣传部)

撰稿:陈星宇    审稿:蔡雯姬    审核:周海燕    签发:张海明

上一篇:【建校70周年】《人民日报》专版报道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七十载向油而兴 向未来再续新篇

下一篇:【建校70周年】《南方日报》专版报道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建校70周年 科创向新前行 校地携手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