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欢迎光临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校友会

  •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回忆 >> 正文

    莘莘学子图奋发 拳拳报国击中流

    发布时间:2014-10-24   作者:admin   访问次数:

     

    繁华富贵等浮云,位卑还当建大勋;

    弱躯堪扶天日坠,壮心勤垦地月银。

    时危俊杰枯埋迹,盛世英豪等待君;

    半纪春秋悲欢事,一腔热血写奇文。

    追 忆

    学校的发展总是与时代息息相关,追根溯源我们这所学校实在难忘与石油化工的情结。上世纪50年代,学校创立之时,是石油部属中专学校,这在建国之初也算得上是很高的培养石油化工专门人才的学府了。在建校后的前30多年里,广东石油学校为石油战线培养了万多名各类石油化工技术人才,分布在全国各地从事石油钻探、储运、炼制、销售、设计、工艺、管理的各个岗位上,为共和国的石油化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仍有几千人坚守在石油化工战线上,成为生产、技术、管理的骨干。所以,我们对至今仍在职、在位、在岗的校友和已离退休仍健在的原广东石油学校的老领导、老教师、老技师、老职工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祝福他们福如东海、寿比昆仑;对那些仙去的开校功臣和同志,寄以诚挚的哀思。他们的业绩将永远受到人们的怀念!

    建校溯源五五秋,斗转星移岁月流;

    千座油塔巍巍立,油花浪里竟芳流。

    机 遇

    改革开放的春风给学校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1985年学校从原石油部划归中国石化总公司领导。当时的专科规模很小,只有化工和机械2个系,3个专业(石油炼制、有机化工、化工机械)90名在读专科生,全校教职工才200多人(其中副教授8人),校舍、实验室与教学仪器、活动场地等都不能满足当时的教学要求。为此,学校成立了规划领导小组,对学校的发展进行校园与基本建设预算规划、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实验室建设规划、总体规模与机构、人员定岗定编规划等。中国石化总公司很快批准了这个总体规划,并逐年按计划下拨基本建设与教学教育经费。由于得到主管部委——中国石化总公司的重视和关怀,资金到位使学校建设步伐加快,五项规划都能按计划实现。在基本建设方面更令人瞩目,包括颇具特色的三角造型的电教中心、计算中心与全封闭式中央空调的大礼堂连成一体的科技大楼和包括机械、金工、化学、化工、石油炼制、环境工程、中心试验室在内的各9层和11层的教学与实验大楼共4座,先后在3年内(19901993)竣工,交付使用成为学校的重要标志。雄居粤西高校能容纳4000人的学生食堂和标准田径运动场也先后建成。尤其是运动场的规格、主席台、观礼台以及周围环境的绿化让当时广东省50多所高校刮目相看。1991年广东省第3届大学生运动会在学校隆重举行,我们接待了来自广东省各高校的1000多名运动员、教练员组成的50多个体育代表团。高规格的运动场地和合标准的运动器械,严密的组织、热情的接待、周到的服务和全新的风格令省高教厅领导和全省50多所高校的领队、运动员、教练员赞不绝口。在这一届大学生运动会上我校获得的金牌总数和遥遥领先的总分成为这届大学生运动会的又一亮点。同年在武汉举行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我校捧回了“全国体育运动先进院校”的牌匾,使我校的知名度在省内外大为提高。

    1990年至1998年,是学校专科阶段发展最好的时期。中国石化总公司给予了全校教职工精神上和物质的鼓励以及比较优越的生活条件,尤其在工资、奖金、劳保、福利等方面享受石化企业同等的待遇外,校领导又通过职能部门的努力争取到高教系统的某些优惠政策。这些较为优越的办学和生活条件让当时高校系统的人员非常羡慕。所以,这一时期我校的教师队伍比较稳定,先后引进或培养了20多位知名教授、副教授和40多名硕士生、博士生。1998年学校转制之前,全校教职工已达900多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和同级职称的50多人,在校生4000余人,有5个系、3个部14个专业。这一时期的政策与现在不同,是控制高校招生和发展规模,经费渠道也主要由国家拨款,很少有贷款。平心而论,我们这支队伍是团结战斗,能打硬仗的队伍,是既敬业又有作为,在学校艰苦创业年代曾经做出重大贡献的队伍。

    校园建设五五秋,几多汗水几重流;

    艰苦创业留史册,几多拼搏几风流。

    挑 战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教委(现在的教育部)对高校的建设提出了:“211工程”的全面规划,而对专科教育也相应提出了“建设100所有特色的高等专科学校”的设想。但建设规划与力度则由主管部委或各省、市自行决定。中国石化总公司是国务院直属实业集团公司,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为了培养直接为石油化工服务的特色人才,石化总公司人教育部委派一名专职副主任张文平同志主管教育工作,并相应设立教育处管理高等教育各项工作。对于练好内功,包括专业设置、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都抓得很紧,而且起点都是很高的。1987年,我也是应聘来校工作的,1990年进入学校领导班子,分管教学、科研、科技开发、实验室建设、电化教育、图书馆、大学生体育运动等项工作,一直到1998年学校转制。很多感受至今难忘,回忆起来印象最深的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课程建设全面评估

    课程建设于1990年秋开始起动,是根据当时国家教委制定的评估体系,结合石化的特点作了适当的修改(教学效果要求在石化系统高校进行统考、科学研究的权重加大了),然后下达到总公司所属的各院校,要求各高校制定课程建设的规划。为了把课程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尤其对课程评估中统考等细则统一认识,教育处在北京召开了主管教学副校长工作会议。北京会议回来后,我当即在全校进行布置、落实课程建设的各项工作。计划将开出的100多门课,3年内都必须建成合格课程,全校每学年按评估体系建设6门重点课程,由各系、部选定申报。石化总公司人教部聘请专家组进行评估。我校参评的第一门课程是由陈喜东副教授主持建设并主讲的《材料力学》,他带领方圣、王小梅、黄雅雯等一批骨干教师,夜以继日进行准备。师资队伍的结构与水平、学术成果、科研论文、教学文件、管理水平等是完全靠平时的积累,教学效果是一定要拿出“硬件”,即专家组命题的统考。当时定了统考成绩全班合格律要达到90%以上,而80分以上的要占20%以上,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是巨大的压力。为了“打响第一炮”,教务处和机械系领导非常重视,《材料力学》课程组的教师更是迎着困难上,当时的学生班级也积极配合,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1991年秋的这一学期在我的记忆中是最难忘的岁月,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石化总公司当时4所专科学校(广东、北京、上海、辽阳)第一轮评估中我校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材料力学》被选为总公司(省部级)优秀课程。此后化工系的“化工原理”、“石油炼制”、“水污染控制工程”等都先后在1997年之前相继获得中国石化总公司或广东省的优秀课程,每门优秀课程均获得5万元的奖励(奖金全部用作本门课程建设补充经费),体现“优效优投”的政策。

    2)优秀教学成果评审

    我校是属于工科类院校,我历来主张教学管理要给大学老师更宽松的环境和做学问的气氛,不要下发过多的报表,鼓励教师教出风格、教出水平。教学过程比较注重工程性、强调应用性、突出实践性、解决针对性;教学方法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形式,不苛求于千篇一律的格调,允许不同的讲授风格,不同的教学方法。尤其对于专业课着重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引导教师结合教学开展科学研究,科研课题来源于生产实际;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科研和科技服务相结合;科研成果为生产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科研成果又回到教学中,这是专科阶段我们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一时期教师通过工业调研现场访问,了解生产、熟悉工艺;利用带领学生下厂生产实习、工业见习、毕业实习的机会,参与工艺技术参数标定和技术设备的改造。搜集很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作为科研立项课题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课题,在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研究报告,获得了中国石化总公司和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省部级)。其中评为中国石化总公司优秀教学成果奖的有:吴馥萍教授等人的《教学科研相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钟淼荣教授等人的《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扎扎实实搞好课堂教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评为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的有:陈喜东副教授等人的《教学科研、设计三结合、开创CAD教学工作新局面》——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陈文冠、陈再良副教授的《机械设计(1+3)多媒体组合教学试验》——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赵果鲜、陈英副教授等人的《各种媒体在化工原理教学中的运用探索》——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可能会有遗漏,回忆录未列入的请予原谅!)。许多教师在创造优秀教学成果的同时,发表过很多高质量的教学、教研论文就是教学成果与教学建设业绩的记载。

    优秀教学成果的评选活动是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的综合体现,也是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办学效益、办学特色的具体反映。这一时期我校师生创造出来的优秀教学成果,回忆当年与师生一起战斗的情景,许多动人的事迹,真令人难忘。(科学研究、学术科技成果从零开始起步到取得累累硕果,需另写一篇回忆录)。

    3)英语夏令营竞赛活动

    中国石化总公司所经营的企业既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又是外向型高技术密集的企业。是生产工艺、技术参数、商务贸易、设备引进等是最早与国际接轨,与跨国公司、产油大国、大油田、大油商直接贸易谈判、业务往来最频繁的代表国家利益的集团公司,对于英语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视。当时石化总公司高层领导有一句名言:“与其大面积英语水平平平,不如每年培养几十名英语尖子高才生,输送到石化企业各条战线上”。这一朴实的语言鼓舞了所属各高校领导和师生,总公司人教部制定了所属高校每年举办一次英语夏令营竞赛活动的制度,具体活动由教育处负责组织实施,制定活动内容、比赛程序、“游戏规划”、奖励办法等。举办地点由“北京—东北—华东—广东”一年一轮回。在我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19921993年的两次英语夏令营活动。首先是由教务处与英语教研组共同商定,组成英语夏令营选拔与训练领导小组,推选教练,并在全校学生中进行首轮英语基础测试选拔出优胜者20人;在经过一定时间训练之后,进行第二轮比赛,再从中选拔出10名进入实质性的包括口语、写作、对话、演讲等训练比赛,接着再进行第三轮的测试,最后选拔出5名优胜者组成代表队参加英语夏令营的战前训练。

    英语夏令营地点一般是选择当地城市,景色宜人、环境优美的风景名胜区,住星级宾馆。生活起居、各代表之间以及兄弟院校队员相处的日子里,基本都用英语交谈,这种夏令营的生活让每位参加者既感到兴奋又承受巨大的压力和“不辱使命”的莫大责任感。我校参加这两届英语夏令营竞赛活动均由刘小毛老师领衔当教练、英语教研室主任唐文彦老师作领队,活动时间为一周,1992年在北京,1993年在大连。石化总公司教育处先聘请专家出题和拟定活动内容:团体赛包括各代表团每位队员的抽签即席英文讲演、专题问答、每人100分钟100道考题的综合测评、与专家的对话、英语文艺联欢晚会等;个人选拔赛包括:用英文自我介绍、专题问答、根据中文提示改编成英语短文、与专家对话、英语书法演示等。最后由专家组评出团体和个人总分排出名次。当时中国石化总公司有1所本科、4所专科院校,但不管团体和个人比赛均不分本、专科。我校参加中国石化总公司英语夏令营竞赛1992年获团体总分第2名,1993年获第3名。个人也分别获得得第2、第4、第7名的好成绩,受到了石化总公司人教部的好评和奖励。这些英语尖子后来分配到中石化所属的企业单位成为技术骨干、多次参加外事业务谈判,成为中国石化总公司优秀的谈判代表和技术业务的英文翻译官。

    广东省粤西高校夏令营活动是由我提议,并获得粤西高校校长协作会的赞同,活动内容和竞赛程序与规则也是由我拟定,然后在粤西高校协作会上通过。首届英语夏令营活动于1996年夏由广东医学院主办,该院书记聂梓槐教授亲自主持这次活动,粤西所有高校都派代表团参加了本次活动。我校代表团由张长明老师当教练,唐文彦老师为领队,率领5位学生参加,他们都是英语的佼佼者,竞赛也不分本、专科,竞赛内容、模式与程序、基本与中石化总公司举办的相同。竞赛结果出乎意料,我校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5名选手也分别获得第2、第4、第5名的好成绩,在粤西高校中传为佳话。

    英语夏令营的选拔和训练组团代表学校参加比赛活动,当时对推动英语教学、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当时全校专科英语二级考试合格率以及专科生参加英语四级、六级报考人数和考试的通过率在广东省专科学校中排名是在前面的。

    这一时期虽然我校层次较低,但在专科这个层次里,我们的工作是突出的,取得多项优异成绩,尤其是在重点课程建设、优秀教学成果的创立、英语夏令营竞赛、体育运动会和全民健身运动的组织等方面工作都很出色。1995年我校教务处,被广东省高教厅评为优秀教务处(当时广东省有50多所高校、专科层次的优秀教务处,只有我校和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少数几所)。从1985年至1998年的教务处领导:首届许西庆、陈文冠;二届杨启宏、陈文冠、龙军;三届朱声正、龙军。他们的工作业绩,至今仍使人难忘。

    良师育人五五秋,功高源远水长流;

    辛勤耕耘五五载,执教严谨砥中流。

    转 制

    正当学校建设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1997年传来了“中央部委直属院校下放到地方”的消息。此前我校也确实有“痛失良机”的遭遇。中国石化总公司本来已作出决定,继北京石化专科学校于1992年升格本科之后,将广东石化专科学校再升格为本科。但可惜在1993年我校在通过广东省高教厅主持的升格本科的专家论证和接待了国家教委派办公厅和规划司两位副处长来我校的考察和有针对性的访问之后,未能因势利导,审时度势、果断措施、周密安排,“大意失荆州”,使本来条件成熟,很快能晋升本科的希望一夜之间成为泡影……如果在1993年(提前7年)就升格本科,我校就不至于与现在5所同时升格的院校在一个起跑线!

    步入1998年,面对“下放地方“形势的不断迫进,学校向何处去?举校上下众说纷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几种方案:与华南理工大学合并说;与石油大学合并再下放说;归入湛江南海石油公司说;与茂名石化职工大学合并办高职高专说;直接下放广东省办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说等等。据我看实质上只有两大方案,即下放广东省,归省管的普通高等学校和属地方管的高职高专两种。时势造英雄,各种观点,各方议论、各执已见、各陈利弊、莫衷一是。与华南理工大合并办茂名分院方案,当时两校领导曾多次在广州与茂名两地举行谈判,写成纪要报送国家教委,但未被采纳;与茂名石化职工大学或广州石油大学合并办高职高专方案,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合潮流,但就不知道仍在专科漫长道路上要再走多久?即使近期能争取到本科职业技术学院,这类学校肯定是地方性的,充其量只是社区学院,在茂名地区是很难创造像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广州职业技术学院那样有利条件和优势。当时我是极力主张下放直属广东省主管的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因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抚顺石油学院、北京石油大学虽然也面临下放地方的形势,但他们是坚持不改校名,这样借石油化工的品位,以及直接与国家支柱产业、朝阳产业相联系可能使下放地方升格本科后的学校带来新的生机,这也并不会妨碍为茂名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在中国石化总公司人教部的果断决策和当时学校领导的积极筹划下,再加上广东省高教厅的未雨绸缪,我校的转制比总公司其它四所高校进行得都快,甚至在国务院其它部委的院校中也是进行得最快的。我校的转制,如同“公主上嫁”、“彩礼”和“嫁妆”都是非常“丰厚”的,因为后来其它“皇帝的女儿下嫁”都是不带“彩礼”和“嫁妆”了!

    回忆,终究是历史,而历史也可能留给某些遗憾,也可能给人以启迪!

    风云变幻五五秋,历史长河泛中流;

    石化缘结情难舍,科海扬帆再风流。

    期 待

    2000年3月教育部同时批准广东省原来的5所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学院,并且都冠以所在地方的桂冠(茂名学院、韶关学院、肇庆学院、惠州学院、嘉应学院),突出地方性。有人品足:茂名学院有工科的底子、石油化工打下的基础具有很大的优势,省市共建,“省”字比分大,这当然也是很大的优势;韶关学院地方支持力度大,升格前后的几年来势很猛,又得到霍英东生先给予的支持,具有很强的竞争性;肇庆学院地处广东腹地,与广州—深圳—香港,海、陆、空连成一线,又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很强的竞争实力;惠州学院地处港深—广州—惠州三角地带,成为经济的犄角之势,85万吨大乙烯,大亚湾核电都在惠州兴建,是新世纪的深圳;嘉应学院地处侨乡,这几年“侨牌”打得好,名人效应也是巨大财富……

    五所院校同处于一条起跑线,但8年过去了,有人说现在已不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了。如果不是单看校园的外貌,这8年仅仅是起步,是很难分彼此的,新建的本科院校也不一定要完全按老牌院校发展的模式。发达国家的一些知名大学甚至也不一定完全依据教科书来教学,而把科学研究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使高等教育与现代科学紧密相联系。

    人类在地球上繁衍生息的几十万年中,特别是在上世纪的百年里,共同创造了地球人光辉灿烂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但是支撑地球人文明的三大支柱已对人类生存造成生态环境严峻的挑战。地球人文明的第一支柱是用燃煤和石化燃料作能源(占80%)又从原油中分离出汽油、煤油、重油等多种油品后,再分裂出乙烯,建立起塑料、橡胶、化肥、化纤、农药、染料、炸药、建材以至成千上万种化学、化工制品、电脑、通讯材料等;作为支撑地球人文明的第二支柱是以钢铁工业为基础的冶金工业;地球人文明的第三支柱是以硅酸盐为基础的建材业和建筑业。以上三大支柱产业从原料开采——生产过程——产品使用几乎每一工艺环节都造成污染,地球人常常以自己创造的文明来炫耀自己,但如果宇宙中真的存在高智慧文明的话,一定会笑话地球人,其实是非常蠢的!人类开采资源已经把地球挖得伤痕累累、满目疮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气温升高、灾害频繁、恶性传染性病变漫延……世界各国发展经济都仍然是抓住石油作为能源的法宝,为争夺石油搞得危机四伏……但科学总是要走在生产技术的前面,发展科学就是高等学校首要任务。一些以文科商贸为重点的院校非常排斥理工科,甚至认为“建设理工科要花很多钱,而文科和商贸花很少的钱却可以大大地扩招,赚多多的钱(指多收的学费)”!积55年理工科办学经验的茂名学院,总不会拿发展高等工程教育(理工科)来贬低自己吧!当然我们历来都主张文、理、工、管、商贸要相互渗透。新能源的曙光,构建地球人文明新的三大支柱,我校的理工科各专业,其潜力、其前景是非常看好的,也许是其它几所本科院校目前所没有的!我们期待茂名学院在下一个五年、后一个十年,再一个五十年,在重新构建支撑地球人文明的三大支柱中,获得与众不同的成果,绽放教学、科研的绚丽之花。

    奋励攻书五五秋,学海无涯陌长流,

    多极世界归途远,治教治学更上流。

      

    五五华诞喜重逢,感慨尤多去日匆,

    潇瑟秋风撩别怨,校园春色慰离衷;

    旧部新朋情款款,浊酒玉液意浓浓,

    往事堪回抿一笑,举觞共赋夕阳红。

    (黎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