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日下午,文法学院第一期“优师计划”开班仪式于文法学院会议室511举行。本次仪式旨在深入落实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创新师范人才培养模式。文法学院区锦联副院长、向卫国教授、梁伟博士、方海鹏博士,茂名日报社高级编辑、总编助理兼副刊部主任吴小英,茂名市文联《茂名文苑》杂志主编罗迪科,光华小学副校长李桃等校外专家,与17名 “优师计划” 成员齐聚一堂,共同开启师范生成长新征程。仪式由方海鹏博士主持。
仪式初始,文法学院区锦联副院长致辞,从培养目标、实施路径与支撑体系三个方面,全面阐释“优师计划” 实施方案。他介绍,该计划依托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茂名市育才学校省级示范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与茂名市文艺名家工作室(向卫国教授工作室)。培养内容聚焦三大核心要点:一是夯实文学基本功,提升写作创作能力;二是强化师范技能训练,涵盖微课设计、AI与教学融合、三笔字训练等实用技能;三是挖掘成员个性特长,通过 “一人一策” 助力差异化成长。
随后,校外嘉宾依次发言,从文学创作与教学实践两个维度为“优师计划” 注入动力。茂名日报社副刊部主任吴小英表示,对 “优师计划” 的培养理念高度认可,愿以媒体资源为师范生赋能。她表示将在《茂名日报》副刊“校园创作” 专栏,定期刊登计划成员的优秀散文、诗歌、小说等作品,为学生提供 “发声” 的公共平台。同时,她结合当前文学生态忧虑指出:“老一辈优秀作家逐渐年迈,青年创作者却后继乏人,‘优秀作家断层’现象亟待改善。” 她呼吁师范生主动承担文化传承使命,将文学创作融入日常,在持续写作中提升表达自信与文化素养。
茂名市光华小学副校长李桃则聚焦教学实践,结合自身二十余年一线教学经验分享建议。她承诺,光华小学将全面向“优师计划” 成员开放课堂,提供从见习观摩、教学设计到实战授课的全流程机会,助力学生实现从“学知识”到“会教学”的转变。“教育并非简单的知识传递,更是情感的共鸣与生命的陪伴。”李桃强调,师范生需在实践中学会倾听学生、引导学生,既要做 “传道授业的教者”,更要做“温暖心灵的育者”。
茂名市文联《茂名文苑》杂志主编罗迪科也带来重要支持—— 他计划将在杂志开设 “学生作品” 专栏,为计划成员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学发表平台。“文学创作是思想的磨砺、情感的沉淀。”罗迪科寄语同学们,珍惜每一次动笔的机会,用文字记录成长、表达思考,在写作中锤炼思维深度、涵养教育情怀,成长为“有温度、有深度、有情怀” 的语文教师。
自由交流环节,17名计划成员结合自身困惑积极提问,校内外专家逐一剖析难题,现场思想碰撞激烈,成为本次仪式的 “关键环节”。

互动深研与问答
互动研讨结束后,向卫国教授进行了总结。他回顾了仪式的全过程,再次强调了“优师计划”对于师范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他以陆机《置酒高堂》一诗寄语学子,“高堂置酒,友朋集止”的诗句,传达出对师生携手同行、共同促进成长的美好期许。

全体会议成员大合照
此次“优师计划”开班仪式的举办,标志着文法学院在师范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 “校内外双导师制”,依托教师教育实践基地与工作室的资源,推动文学创作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为基础教育输送更多“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语文教师,让“优师”的种子在教育的沃土中生根发芽,让文脉传承在薪火相传中不断延续。
撰稿:丘乐璇、徐婧 审稿:方海鹏 审核:区锦联 签发:马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