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强化历史学师范专业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推动课堂理论与文化场景深度融合,厚植“立德树人”专业素养。4月14日至16日,历史系2024级全体师生赴佛山、广州、珠海,开展以“历史传承与师范育人”为主题的专业认识实习活动。活动由历史系唐弘廷、钟炜、邓伟、武勇四位老师全程带队,通过“历史场景观察+教学资源探索”,助力师范生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实践能力,夯实未来任教基础。

师生在清晖园合影
首日:园林对话古今,祖庙解码民俗
14日清晨,师范生们以“教学资源挖掘者”的身份开启行程。首站抵达顺德清晖园,作为岭南四大名园之一,清晖园以其精巧的园林布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明清时期岭南建筑的独特风格。园内亭榭错落、曲径通幽,砖雕木刻尽显明清雅韵。自由参观过程中,同学们细致观察园中的亭台楼阁、砖雕木刻,感受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与艺术追求。

师生在佛山祖庙门前合影
随后,队伍转至佛山祖庙,这座集明清建筑、武术文化、民间信仰于一体的“东方艺术之宫”,令学生们驻足流连。黄飞鸿纪念馆的醒狮雕塑、叶问堂的咏春拳谱以及北帝祭祀仪轨的复原场景,都为课堂所学的民俗史与非物质文化保护理论提供了鲜活的注脚。
次日:触摸千年文明,重温辛亥风云

师生在南越王墓博物馆前合影
15日,师生行程紧扣“历史轴线”主题,聚焦“史料实证与课程思政”。上午,队伍抵达南越王墓博物馆,同学们跟随讲解员的引导,穿越两千年的时光隧道。通过墓室结构、出土文物及多媒体展陈,同学们近距离接触两千多年前的南越国历史,对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与成就都有了直观认知。墓室中出土的丝缕玉衣、波斯银盒等文物,揭示了秦汉时期岭南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枢纽的繁华图景。

在南越王墓博物馆聆听讲解
随后,师生走进辛亥革命纪念馆,通过珍贵的历史影像与文物,重温近代中国的变革浪潮,感悟革命先辈的爱国精神,进一步深化对“历史使命感”的理解。馆内陈列的《时局图》、黄花岗起义血衣等文物,配合沉浸式光影剧场,令同学们身临其境感受革命浪潮的激荡。“历史不仅是过去的故事,更是今天的镜子。”师生在参观中不时发出这样的感叹。

师生在辛亥革命纪念馆前合影
下午,队伍转至广东省博物馆,在广东历史文化陈列展厅中,从马坝人头骨化石到广彩瓷出口贸易图谱,从十三行商船模型到华侨下南洋影像,一条跨越万年的文明脉络徐徐展开,同学们从中切实体悟到: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现场,更是教学创新的资源库。

师生在广东省博物馆前合影
收官日:观湾区地标,悟古今交响

师生在梅溪牌坊合影
16日,实习迎来“时空碰撞”主题日,师生们奔赴珠海,探索古今交融的文化图景。在珠海梅溪牌坊,景区讲解员详细介绍了珠海近代名人陈芳的传奇故事与牌坊建筑的艺术价值,同学们透过陈芳家族三代人的华侨奋斗史,探索近代中西文化碰撞对珠三角社会结构的影响。

师生在梅溪牌坊展馆聆听讲解
自由活动期间,同学们沿情侣路漫步,远眺象征珠海浪漫精神的渔女像与现代化地标日月贝歌剧院,感受城市文化的多元魅力。下午队伍前往港珠澳大桥,站在人工岛上,师生们惊叹于这一“超级工程”的技术创新,更从历史视角窥见了大湾区互联互通对重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意义。

师生在陈芳家族故居展开学术探讨
以师为范,育史成林
三天的实习活动紧凑而充实,同学们通过实地考察、自由探索,将书本知识转化为鲜活的历史感知,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生动的教学案例。清晖园的园林艺术、南越王墓的考古实证、辛亥革命的红色记忆、港珠澳大桥的时代符号,无一不加深了同学们对师范专业内涵与素养的理解。

师生在珠海渔女景区合影
本次专业认识实习活动充分体现了文法学院注重实践教学与职业素养的理念,活动中通过“场景浸润+资源探索”的形式,力求帮助师范生建立历史知识与教学实践的有机联系,不仅为学生拓宽学术视野、提升专业素养提供了机会,也为他们未来走向讲台、传承文化薪火夯实了基础。此次珠三角之行,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更为师范生叩开了一扇门——门后是历史教育的星辰大海,是师者传承文明火种的永恒征途。
撰稿:武勇 审稿:卢萍 审批:马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