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学写的新闻稿件(包括通讯稿),内容都很一般,没有什么新闻点。尤其在实际工作中,捕捉和寻找新闻点很重要,关系到新闻稿件能否过关。下面搞录一些关于新闻点的文章供同学们参考。
新闻敏感与新闻点
文/南方传媒书院
新闻来源于三个方面
(1)个人观察。采访时的观察;日常生活的观察。
个人观察是捕捉新闻的重要途径,每时每刻都要关注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2)与他人交流。包括提问以及日常交流。
与不同的人交流,吸收不同的资讯和信息,会使你发现新鲜的事情,帮助你找寻新闻线索。
(3)阅读。
包括杂志、书籍、期刊、报告、论文、档案、电子邮件看电视、听广播等等。
有一些报道时老师或者编辑布置的任务,比如采写一个人物,一次会议等,这个时候记者需要思考:我怎样才能写出不一样的文章,如何从新的角度去报道。
在挖掘新闻时,先从自身方面入手
常用的思维模式
(1)连续问“为什么”。考虑多种因素,主要原因,次要原因,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新闻报道从某种程度上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记者在归结原因时,不要否定其他原因。
(2)换角度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有的时候可能找到好的选题。
(3)换角色思考。一件事要牵扯的不同人群,考虑到这些人群会让你的报道更全面,而且往往也会找到不同的选题。
(4)拓展和联想。拓展和联想就是由一个事件或者一个话题引到另一个事件或话题。比如报道大学生就业问题想到一些岗位的老年人到了退休年龄还仍在坚守。
(5)社会趋势个案化,个案综合化。社会趋势个案化就是把一个社会现象具体化,例如同性恋问题,从个案出发,把某个人的故事讲透。个案综合化就是把零散的个案提升到社会趋势层面。例如你发现朋友买房多用于出租,那么你就可以思考这种现象是特殊还是普遍,对国家的经济有没有什么影响。
(6)全国新闻地方化,地方新闻全国化。也就是说一条全国性报道的事情,地方记者就可以针对这件事对当地的影响以及变化作为选题。同样地方记者报道本地业余文娱的增多,那么全国记者也就会思考还有没有其他地方出现这样的状况。
(7)按照公众议程选题。所谓议程,就是人们关心什么,讨论什么,而公众议程就是老百姓关心什么,讨论什么
(8)抄冷饭。也就是将已经淡出人们视线的话题重新提起,希望引起重视,也有可能是代表了话题背后设计的某个利益团队,因此通过这个手法挖掘新闻时要注意:这个话题是否真的有必要报道,是否在无意间被某个利益集团利用。
实践中你需要
(1)随时记录想法。一旦灵感迸发,你就一定要记录下来。有时候你一闪而过的念头或许就会成为往后的热点。你可以每天写下自己看到的、听说的、读到的。
(2)收集感兴趣的话题。渠道多样如书籍、微博等等。收集一些领域的材料,有时不仅能提供现成材料还能给你报道的思路。
(3)了解受众需求。你需要清楚明白自己的定位,定位越清晰的杂志、报纸、节目就越有必要了解受众的需求。
新闻点的“藏身”
(1)“意外”的新闻。
(2)“反常”的新闻
(3)“名人效应”的新闻
(4)“极端”事件
(5)“人咬狗”新闻
(6)从具体到一般
(7)具有新闻价值的词语
保持你的好奇心和观察力。
好奇心可以刺激你的新闻敏感度,不断问自己
“新闻在哪里?故事在哪里?”
“发生了什么?”
“谁对这件事负责?”
“他为什么做这件事?”
“是什么促使他做这件事”
……
动用你的五官去观察去探寻真实。
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好奇心与观察力有助提升你的新闻敏感,找寻新闻点。
最后总结事件性新闻报道中具有新闻价值的词语给大家:
批准……
禁止、限制、取缔、关闭……
计划、考虑……
将……
开始、开张……
继续……
困难……
推迟……
结束……
增多、增少……
太多、太少、太重……
批评、赞扬……
反对、支持……
公布、修改……
发现、问世、建成、成功……
对比……
END
寻觅“新闻点”
“新闻点”是衡量新闻价值的重要标尺,在一个新闻单位,它成了人们每天“挂在嘴边上”、“录在带子上”的热点话题。根据多年的新闻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可从下列几方面入手,寻觅和挖掘“新闻点”。
一、从宏观上审视,找出当前最有指导性或最具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要从国家的利益出发,树立全局观念,密切注视和了解国内外的各种动态,熟悉和掌握当前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大家清楚,稍有新闻意识的记者编辑,他们在平时的繁忙工作和紧张生活之中,均时刻关注社会、关心民生。这也许是职业的缘故吧?由此可知,新闻工作者要认真分析并研究地方的实际,分清社会的主流和支流,了解当前社会中的新事物、新观念和新问题。比如,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城市市民比较关注文明城市的建设、国有集体企业的发展、人才战略的实施等诸方面;而在乡镇,广大居民十分注重“三农”问题,企盼党和政府能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为他们排忧解难。
二、从“大视野”的“立体新闻”中,抓住最有“个性”或“特性”的事例。一则新闻不可能将来自多个信息源的信息或一个信息源的多个信息点全盘托出,而必须把经筛选的、具有个性化的典型展现给受众。换句话来说,也就是在多个信息源或多个信息点的“面”上找出“点”来。众多场合和实际状况中,“面”可能是相同的,而“点”往往不同。诸如,同是人才战略措施的实施,甲地的做法是舍得花钱,引进外地人才;乙地则采取“一帮一”,以老带新培养人才的方法;其他地方有的建设人才培训基地,有的不拘一格录用人才,有的大胆启用能人等。总之,这些“点”的提炼,不能单靠字面上的总结或某个部门单位的介绍,而要靠我们记者的“慧眼”和“思辨”,从“面”上的情况中提炼和加以深化。
三、变换角色,从普通受众的眼光,捕捉人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话题或典型。记者和编辑心中要有受众,这是新闻工作者的共识。因此,采编新闻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了解广大群众的需求,选择能广泛引起受众兴趣的题材。任何一个新闻媒体都有特定的受众群,或者说最主要的受众群。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不少记者、编辑很看中自己的感觉,把自己的才智和能力看得特别重。这一偏见导致了采编的新闻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脱离受众的倾向。俗话说得好:“要钓鱼先得想鱼爱吃什么。”笔者想,如果我们的记者包括编辑能经常与受众交流,了解其心理与需求,从他们的利益出发采编新闻,这样的新闻一定会受欢迎的,新闻收视(听)率也会相应地提高。所以,要增强新闻媒体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新闻队伍要与受众建立信任和互相依赖的关系,而且要把追求独具特色的内容和目标当作孜孜不倦的追求。
浅谈记者如何寻找新闻线索
一、新闻线索及其特点
新闻线索是指示新闻事实发生的讯息或信号,是新闻记者发掘题材的一种凭据,也是新闻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出发点。这种线索往往比较简略,甚至一鳞半爪,要素不全,零零散散。
新闻线索首先告诉记者哪里有新闻,新闻或者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或者即将发生。其次,线索是一个简单而又不完整的信号,需要记者去发现去挖掘。第三,发现新闻线索要求记者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与新闻价值观念。第四,挖掘新闻线索要求记者紧追不放,连续作战寻根溯源。
二、新闻线索对于记者采访的作用
记者的采访活动往往是从寻找新闻线索开始的,然后依据线索的提示,找到知情人进行采访,从采访中获取事实的全部新闻事实。从采访的整个过程来看,记者寻找新闻线索是采访的第一步。
新闻线索需要记者自己去寻找。假如记者不会寻找新闻线索,别人报什么,他也报什么,毫无优势可言,如果别人没有发现的新闻,你发现了并且报道出来,那就是独家新闻。独家新闻是只有一家新闻机构单独报道的新闻,具有特殊的新闻价值和权威性,媒体间的竞争力也在于此,鉴于独家新闻的巨大推动力,任何新闻媒体都会要求记者寻找独家新闻进行报道。
一旦记者找到了新闻线索,就可以理清采访思路,拟订采访提纲,然后按照采访计划进行新闻采访,由此看来,新闻线索对于记者采访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到底记者在寻找新闻线索时,要注意哪些信号,哪些信号是新闻线索,或者可以转变成新闻线索,进而使记者发现并挖掘出一条新闻呢?
三、记者要注意哪些信号以及渠道来寻找新闻线索
由于新闻有着与生俱来的时效性,它“喜新厌旧”,因此,寻找新闻线索要抓第一。比如,2001年9月11日的“911”事件,北京申奥成功,这些在当时都是第一的新闻。这些新闻一定是读者最关注的新闻,因此记者始终要有抓第一的采访意识。比如,青藏铁路全线贯通,作为记者要想到这是一条很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要第一时间赶去采访,第一时间采访第一个从车站出口走出的乘客。
预测新闻的发生,也是寻找新闻线索的有效思路。有些新闻具有前瞻性,例如体育赛事,记者预测谁将获得冠军,谁将赢得比赛,实际上这就是在预测新闻的发生,也是在寻找新闻线索。记者去商店购物时发现有大量商品在打折出售,这时候他能想到的是什么?商品为什么要打折,是不是由于商品过剩,这会打破市场格局,可以想到:去采访商家去采访消费者,获得更多更丰富的信息,作出预测性的新闻报道。
寻找第一与预测新闻不完全相同,不仅需要记者自己寻找,自己发现,还需要记者有前瞻性思维的思考和判断,确定是否具有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记者寻找新闻线索的重要依据之一。
将以前报道过的新闻与最近报道过的同类新闻做对比,是寻找新闻线索的一种途径。如中央电视台近期播出的《重访大别山》,15年前记者们采访了那里的孩子,如今15年过去了,那里发生了什么变化,那里的孩子怎么样了。通过15年前与15年后的对比,可以反映出大别山的变化以及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很容易让读者体会到那里的巨大变化。
变换报道角度是记者寻找新闻线索的一个入手点。同样是一件事,其他媒体已经报道过的新闻,如果报道角度与他们一样,那么毫无新闻价值可言;如果记者能够通过他们已经报道过的新闻中挖掘出一些信息,以另一种角度来报道这件事,关注别人没有关注到的问题,寻找别人没有采访过的人进行采访,就能得到新的故事,这些故事可能是别人没有注意的角度,也可能是迥然不同的故事,也可能是已经报道的跟踪报道,这样寻找线索,这样挖掘线索,也非常有意义。
新闻线索无处不在,看似一句很简单的话,但要寻找起来却不容易。发布新闻的政府机关,或者编辑部送给记者的新闻线索,是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的,但是这些新闻线索是记者等来的,一般这类线索会比较少。平常,记者应当经常主动联系有关机关,企业单位,群众团体,努力获取新闻线索。来自基层广大通讯员和读者提供的新闻线索往往是一条广泛获得新闻线索的渠道。任何一家新闻媒体的记者数量都是有限的,因此各家媒体和记者为了加强同社会各方面的联系,通过广交朋友,进而建立通讯网络,设立热线电话等方式,使媒体成为一个情报中心,只要这条通道畅通无阻,新闻线索就会源源不断地涌入。说完了寻找新闻线索的信号,接下来来说说寻找新闻线索的有效渠道有哪些:
寻找新闻线索,严格意义上来讲是强调记者的发现,要靠记者在自身观察和不断的问问题、挖掘旧闻中获得。记者寻找新闻线索的渠道有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因特网,国际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它成为记者寻找新闻线索的重要渠道。在这个网络时代,记者最直接也是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浏览网络信息,特别是那些新加入新闻工作领域的记者们,认识人不多,报道领域也不了解,这时网络可帮了他们大的忙,他们可以进入聊天室、BBS、博客等,看看最近网民都在关注什么事情,哪些帖子是点击率最高,跟帖最多的,哪些内容是当前大家都在关心,并且还没有结论的。这些都可以看作是新闻线索,只要发现有些内容值得去挖掘的,就可以进一步进行采访、追踪,查个水落石出。网络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后的第四媒体本来就是作为消息传播渠道,经常浏览网络寻找线索,应当是当代记者的重要选择。
第二种是经常读报、听广播。也许有人要问了,从报纸广播中寻找线索,不是等于在吃别人的剩饭吗,这怎么能是寻找新闻线索的一种渠道呢?已经刊登出来的新闻里难道还有重大线索吗?有!一些记者就是从刊登出的一些小消息中找到了新闻线索,发觉出新闻价值,采写出了成功的新闻报道。有些电视媒体从报纸上看到一条报道,之后作为新闻线索去采访,去报道,发现新的人物,事物,视点,这些在同行中寻找新闻线索的方法用的很普遍。浙江电台城市之声的张台长一直提倡“新闻要放大做”,新闻可以做大也可以做小,就看记者是想把它做大还是做小。例如一条新闻线索,记者去现场采访,他可以为了应付写一条简讯或者短消息,他也可以仔细采访,写成一则完整报道,他更可以深入采访人、事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彻底挖掘写出长篇通讯或者一则专题报道。细心观察,仔细寻找,记者与作家只有一步之遥。[1]
第三种是广交朋友。作为记者,新闻线索的获得的多少与及时程度,与他的社会关系网是有联系的。从事新闻工作的第一天起,就要有培养、构建自己关系网的习惯。这对以后工作的帮助是巨大的,有些时候人与人之间的闲聊,也会成为新闻线索,听起来很神奇,因此不能随意放过认识的人和看似无关的线索。下面举一个例子,《北京青年报》原本是一张发行量很小的中学生报,它是如何发展为发行量大的现代都市报的呢,是因为该报有一支勤奋的记者队伍。如何勤奋呢?原来他们的记者不仅自己在北京采访,勤跑、勤问,还在全国各地发展了相当数量的消息员,随时向记者提供新闻线索。记者的关系网越大,工作也相对轻松,新闻线索的获得也会更加容易,采写报道也会得心应手。
第四种是要重视读者来信及热线电话。很多新闻机构,都开设了热线电话,并设立报料奖,这样的举动就是鼓励人们提供好的新闻线索和新闻素材,而新闻机构可以把这些当作新闻线索,然后让记者去了解新闻事实,采访新闻人物,采写新闻报道。笔者所实习过的浙江电台城市之声新闻部,就设立了24小时新闻热线,确保热线电话时刻有人接听,不放过任何一条新闻线索。大家所熟悉的CCTV的《焦点访谈》就是重视读者来信与重视热线电话的范例。群众为了反映他们所遇到的问题,打电话,寄信,发邮件,有的还甚至直接登门拜访,目的就是为了能够通过媒体把他们的问题彻底解决掉。《焦点访谈》总是根据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深入采访,所以受到群众一致好评。如此一来,媒体的知名度也大大提升,群众有问题需要解决,有线索可以提供,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他所信赖的新闻媒体。同时,记者个人也要与听众或观众交流,对于一些有名记者来说,群众往往会直接向他们反映问题。例如一些记者写了一则报道后,群众反映强烈,一有没有被发现或者群众觉得可以挖掘的东西,对于记者来说,这些都是新闻线索。
第五种是要有一张特殊日历表。重大节日、纪念日、人物日志、季节变化等,这些都是重要的新闻源。记者能够记住这些日子,在这些日子到来之前找到相关的对象进行采访,进行报道,就是新闻。像元旦、春节、国庆这些日子不用多说,也应该知道是新闻点,有新闻可写,有新闻可做。但是比如像西博会,休博会这类,也应该意识到在这之前寻找新闻线索,提前采访报道,使听众或观众能够提前了解这些展览会的主要内容以及详细安排。像5月12护士节,3月12植树节,6月26国际禁毒日,这些虽然不是特殊的节日,但是如果记者将这些日子划到特殊日历表内,在这些日子即将到来的时候,把以前看到过类似的报道翻出来仔细研究,就可以让自己有一个基本明确的采访方向,进而寻找新闻线索,采写专题报道。寻找新闻线索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线索无处不在,记者只要心细,对身边的人和事时刻留意,对听到看到的信息敏感,寻找新闻线索也就不难了。[2]
四、记者的发现力以及培养途径
记者应该如何寻找新闻线索,跟记者的发现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具备较强发现力的记者,就算是报纸中的一条小消息中,都能找出新闻线索,进而制定采访计划,而有些发现力较弱的记者,就算新闻摆在眼前,也可能会视而不见。
如此看来,发现力的培养尤为重要。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南继中,在他所写的《记者的发现力》一书中曾作了分析,新闻媒体经常报道什么地方,什么人发现了世界第一大峡谷,什么地方发现了大瀑布。这些东西存在了上百年才被人所发现,被人所认识,是不是也说明了一个问题,人类的发现力太迟钝了呢?发现跟人的认识有关,跟科技发展有关,当然跟日常生活也是密切相关的。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应该具有识别哪些是宝的眼力,观察事物的能力,另外还因具有发现的意识,发展的眼光,预见等等的能力。在一个地方进行观察,或许是太狭隘了,如果能够接触更多的地方,记者的生活空间,想象空间,知识积累无疑也会更加丰富。记者的发现力不仅靠眼睛来发现,还要靠思维,靠对所掌握的事实的比较,从中来发现新闻。[3]发现不只用眼,还要用脑袋进行分析。发现力是一个连续持久的过程,应该贯穿采访开始至结束,记者发现新闻线索前去采访后,除了必须了解原有事实外,还应该不断对新事实进行搜索和追踪,做到能够进行有规律的发现和探索,预测新闻的发生。这种发现力是在采访过程中进行的。所以,发现力是记者采访贯穿始终的能力。
记者的发现力还包括所见与众不同,所看到的其他人看不到,这是对记者发现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独具慧眼的观察,突出思维的思考。
培养发现力,记者还应该注意抓“社会热点”,抓棘手的“老大难”,抓群众中有疑点的问题,抓事物发展中的新变化,抓时效性强的问题等等。对于一些地方记者或者驻站记者来说,抓“小中见大”的问题更加是优势。从这些方面去思考,培养记者的发现力,一些地方记者和驻站记者经常抱怨的地方小,无新闻可写的情况就会大大减少,反过来会发现其实仔细观察,是可以写出有分量,有新闻价值的报道来的。
《经济时报》在2000年的时候,做过一次统计该报发在一版头条位置上的报道,统计结果表明:报道中的一半是驻站记者写的,而且该报的许多获中国新闻奖的报道也是驻站记者写的,如《青藏铁路三人行》、《黄河断流万里探源》等。这些报道为什么能获奖,这跟记者立足基层,放眼全局地进行报道,是分不开的。
2002年8月7号的《武汉晚报》上报道的一篇新闻《看个咳嗽要掏1065元》,获得了中国第13届新闻奖的一等奖。这篇看似普通题目的报道,能够获得中国新闻奖,是因为这篇报道反映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也就是乱收费现象。线索来自该报记者接到的一位武昌杨先生打进的投诉电话,接到电话后,记者立即就去医院进行了采访,结果发现医生给杨先生女儿开出的处方,需要花费1065元,小小的一个感冒,竟然要花费 765元的治疗费和药费,这是不是有点太夸张了呢,足以说明乱收费现象是多么的严重。
培养记者的发现力,还必须从研究原有事实开始,以原有事实为基础,头脑里形成一条清晰的“地平线”,这条线越是清晰,记者的发现力就越强。任何一个新事实冒出来,记者就有可能发现它。
培养记者的发现力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闲谈中捕捉信息。例如:《厦门日报》记者洪涛,20世纪90年代随着厦门救灾小组护送60万件赈灾衣被到安徽灾区进行采访。有一天在餐桌上,偶然听到安徽省民政厅领导谈到一件事,厦门一女市民向安徽捐衣被时,忘记将珍藏在衣袋里的金项链拿出来,目前安徽方面正在尽力查找,力求物归原主。他听了后,觉得那个时候发稿价值不大,于是他回到报社后,多次打电话到安徽驻厦门办事处打听金项链的下落,关注事情的发展。不久,金项链果然找到了,是安徽省霍邱县的一位山区姑娘在领取救灾衣被时发现并主动上交的。一条金项链完璧归赵,这时正是采访的最佳时机,最后他写出了《闪光的金项链》,热情颂扬了特区人民与灾区人民的美好心灵和深厚友谊。餐桌上的闲聊,使细心的记者挖掘出了新闻。二是在采访中触景生情。生活中经常出现“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情况,在新闻采访中,同样也有类似的情况。2001年1月,湖北《宜昌日报》一位记者,听说湖北某集团的董事长张某上任一年,通过改革使企业减亏不少,就赶去采访。结果那位董事长正在开会,于是就去厂门口转转,看见有好多人都在围着宣传栏看什么。出于好奇心,凑了进去,听到一老工人在感叹“败家子啊败家子,这样浪费厂子怎能不垮”这是一个“反浪费”的宣传栏,但记者却从栏中发现了一个个尚可使用而被废弃的螺丝,电线,这些图片看起来令人触目惊心。记者迅速到车间、仓库等地,找到工人进行采访,获得第一手材料,写出了通讯《18万元物资掉进黑洞——宜棉集团职工的反思》,产生了良好反响。一切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新闻,都要抓住[4]。三是要多问多想。发现有时取决于记者的思考。有经验的新闻记者总是带着问题去采访,把自己的思考贯穿于采访的整个过程。能在不起眼的小新闻中,发现大题材,写出大新闻。多问多想,就能从一般中发现特殊。发现对于记者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就像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一样,记者的生命力其实就是记者的发现力,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新闻记者的第一技能,不是采访,不是写作,而是发现。
五、记者该如何判断新闻线索的新闻价值
记者判断新闻线索的新闻价值,主要从新闻价值的5个方面来进行。一是时新性,指新闻是新近发生并及时传播的。发生与传播的时差越小,新闻价值越大,反之,新闻价值越小。记者判断新闻线索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价值大还是小,首先应该从线索本身进行分析,看这条新闻线索,是否是新近发生的,另外,如果有其他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那么就要考虑从其他角度来报道。二是接近性。作为一名记者,如果你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与受众接触得越多,获得的信息量也就越大,从获得的这些信息中,能够很容易的找出新闻。另外,经常关注民生,看看老百姓在关心什么问题,例如自来水价格上调,居民用电价格上涨等,这些都是关乎老百姓利益的头等大事,记者要牢牢抓住这些老百姓关心的重要内容,进行报道。三是显著性。有什么歌星来开演唱会,有什么巨星来某城市训练、比赛,有什么大型展览会是第一次举办,有什么博览会是第一次办而且是国际性的,像这些具有显著特点的新闻,记者也应该要注意把握,往往线索就来自报纸的广告,路边的墙报,商场的海报以及同事之间的闲聊。四是重要性。国家大事,国家政策改变,国家新制度颁发,体育盛事。这些在老百姓眼里都是一等一的大事,都非常关心,而这些事件的新闻线索也是比较好找的,因为通常是通讯员供稿,由媒体集体组织进行报道的大型采访活动。五是趣味性,它指的是受众对新闻感兴趣的程度。这些线索的发现和获得,需要记者有趣味的眼光和思维,例如82岁老头娶了一个18岁姑娘为妻,听起来极为荒唐,一个是快要走到人生终点的老头,一个是刚满18岁开始进入社会的小姑娘。这两人能走到一起,可以说是奇迹,也可以说是一种趣味,这些事情在老百姓看来,觉得挺有趣,那么就具有新闻价值,如果是为了满足少部分读者的兴趣,报道色情、暴力等,不仅影响了社会风气,而且会对社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综上所述,记者寻找新闻线索,主要先要了解新闻线索的特点,进而注意一些可能产生线索的信号,通过几种渠道来进行搜索,然后培养发现力,训练发现力,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就能够及时发现新闻线索,从新闻线索中判断出是否具有新闻价值,进行采访、报道。
如何发现新闻线索
有一句古语,说得很平实,却也饱富哲理:“留心处处皆学问,练达处处有文章。”我们政府相关工作人员,与普通的工人、农民、专业性很强的知识分子以及其他社会成员不同,我们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特点,使我们拥有自己的天然优势。我们理应发现和开发更多更好的新闻线索,提供给我们的党报党刊、人口报刊和其它新闻媒体,使我们先进的、管用的思想观念、工作思路、典型经验和优秀业绩,在更大范围内辐射出去,传播开去。
究竟怎样才能及时、不断发现新闻线索呢?
要发现新闻,首先得了解什么是新闻?所谓新闻,各种新闻教科书上有各种各样的界定和表述,但依我的感受和理解,就是新、高、深三个字。“新”——就是从未发生或从未出现过的新事物、新人物、新景物、新举措、新典型、新经验、新创见,等等;“高”——就是高于常态常规常情常理之上的事物、人物、景物,等等;“深”——虽然已经宣传过的同类事情或同类事物,但你有独到之处,你比人家更深入、更深刻、更深透。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不论其内容和体裁是怎样的,它们各自应该具备震撼人心的爆发点(如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的报道),警醒人心的触发点(广州孙志刚事件的报道),启迪心灵的闪光点(先进工作者们的先进事迹和先进思想等的报道),引领人心的启发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大变化的报道),升华心灵的灿烂点(孔繁森、郑培民、姜淑琴等优秀人物的报道),指导工作的引领点(报刊上大量的工作经验和先进典型的报道等等)。
通常情况下,相关工作人员不可能像专业新闻工作者那样,有专门的时间、跑既定的目标去抓新闻,但只要我们真正具备了大局意识、新闻意识、特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我们就会发现到处都是新闻,满眼都是新闻。
——日常工作中有新闻。 任何一位工作人员,天天处在工作状态,在你自身工作和与人合作的工作中,在那些看似天天重复的工作中,有可能日日出新。你要留心抓住那些新冒出来的或处于萌芽状态但代表事物发展方向的新事物新做法。年终考核是一件日常工作,但从1982年开始,湖南省常德地区就提出和实施了计生工作“一票否决”。他们的做法和经验被一位有观察力的作者抓住,写成《常德地区在年度评先活动中给子计生部门“一票否决权”》,发表在1987年3月13日《中国计划生育报》的头版报眼位置上。后来,这一做法被中央肯定,并推向全国。
——过手的公文中有新闻。 机关工作人员同公文打交道的机会最多,实际上等于拥有了最丰富的新闻资源。但这里的关键是你有没有鉴别新闻线索的意识和能力。河南省驻马店市计生委办公室有一份《计生工作通报》,主要内容是通报年初各县市年度计生工作安排,通报近3000字,全都是各项主要工作和日常工作部署,实在地说,基本上每一项工作都是当时国家计生委对全国工作部署的翻版,等于是一种重复,套话贯通全文。但是,其中有一句话说:全市12个县市的县委或市委当年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计生工作的“决定”、“指示”或“意见”。一位过手这份《通报》的同志看到这句话时眼睛一亮,她抓住所有县市的“一号文件”这个也许人们并不经意,但在她看来是特别耀眼的闪亮点,深挖这些县市为何如此动作的具体素材,后来写成了驻马店(12个“一号文件”的背后》的工作通讯,被中国人口报发表在二版头条位置,后被评为那个年度中国人口好新闻二等奖。1983年11月,我从中共中央联络部的一份才500多字的《内部通讯》中读到,武汉京剧团出访丹麦,在出访行将结束时,中联部派出的一位随团翻译突然不见了踪影。出逃后的翻译,在丹麦呆了两年后的一天,
在给他的父母的一封信中写道:“这里的人自私到不肯多给一丝笑容的程度”,我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份有重大新闻价值的文字,于是顺藤摸瓜,投入采访。后来据此采写出长篇通讯《来自“天堂”的挽歌》,被配发评论员文章,发表在1984年第二期《中国青年》杂志上。此文受到胡耀邦、胡启立、胡锦涛同志的表扬,并被人民日报等全国40多家报刊转载。
——人际交往中有新闻。 1983年4月初的一个星期天,北京市委一位机关干部到北京农业大学探访一位教授朋友,刚刚落座还没交谈几句,这位干部发现了教授书桌上一块记事牌上,写满了一个星期外出办事的日程,他突然敏感到,这个小侧面展示了一个大动向。他将教授的那份日程表抄了下来,回到家只花半个多小时,就写出一篇新闻:《京郊涌动科技热——从廉平湖教授的日程表看开去》。这篇只有500多字的新闻稿,发表在《北京日报》1983年4月一期报纸的头版上。看起来这篇“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消息,实际上“得来全凭真功夫”。如果作者没有对当时农业生产全局和科技兴农潮流的把握,如果没有极其敏锐的新闻敏锐性,这篇就在眼前的新闻就会与他失之交臂。后来,这篇消息得了1983年度全国好新闻一等奖,是理所当然,志在必得。
——自身经历中有新闻。 有一年春天我写一份内部材料时,脑子里记起一份报纸上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话需要引用,但我手头没有,只好到距离最近的北京崇文区图书馆去借阅。借阅中费了不少周折,借阅室一位工作人员的细心和耐心让我大受感动。回到家乘着那份被感动的热乎劲,我花了半个多小时,写了一篇人物特写《水灵灵的眼睛》,一个星期后,文章发表在《北京晚报》上。后来,这篇特写被北京师范大学收入中文系教材。那几年,我同时给北京若干家报刊投稿,每年见报见刊三、四十篇,全是取材于我自身经历生活中。
——社会见闻中有新闻。 1993年10月,四川省计生委宣教处的向克宁,到湖南长沙市参加一个会议,从重庆乘船而下,他看到江面上的漂浮物成片成片地漂流,到了葛洲坝,更是推挤得望不到边。他到达会议地点报到后,第一件事就是写作新闻特写:《请救救长江》,文章睹景动情,以情喻理,写得非常感人。后来分别发表在《中国人口报》和《中国环境报》上,又分头获得了两个奖项。
作为人口计生系统的机关工作人员,我觉得最大最多的新闻资源,主要在日常工作和过手的源源不断的各种公文中及你自身的工作实践中。著名作家魏巍的人物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在他的日常工作中,在他的业余时间里采写完成的。只要你留心、专心、细心,你就会发现有写不完的东西。这里需要一定的动力,需要一定的眼力,但最需要的,还是一种神圣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发现新闻线索和写作新闻作品,是需要勤奋、需要吃苦,有时是需要加班加点的,但当你的“额外”劳动化为“格外”的劳动成果和精神成果而奉献社会时,你就会有一种其他愉快所替代不了的愉快,有一种其他喜悦所替代不了的喜悦。
如何写作新闻作品
关于新闻写作,是一个大命题,决不是一两节课或一两小时可以说清楚的,我这里只能从几个基本方面概略地谈一谈。
一篇合格的新闻作品,必须同时具备多种品质:正确的导向性,现实的针对性,相对的新颖性,主题的鲜明性,较强的思想性,等等。具体说来,要注重和操作好以下若干方面。
一是要有一个正确的导向。稿件中不应该立意有误,或观点有误。不能亮出不该亮出的观点,不能介绍不该介绍的“经验”,不能宣传不该宣传的做法。比如有一篇来稿中写道:某县“县政”府公开授予中心户长对应生对象具有生育申报权、婚姻登记审查权、迁户落户介绍权、土地调整参与权、农业贷款审查权等十项权力”。中心户不是一级政权组织,它只能或者可以参与核实当事人或相关户的相关事实,而审查权的实际操作却只能在基层政权中。这个县的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不妥的,宣传开来更为不妥。一篇稿件的导向性,体现在它的主题和一切文字表述中。如,上级要求计生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要实行“两个转变”,你的稿件通篇是就计划生育抓计划生育;全国正强调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治理生育环境,你的文章却充斥着简单粗暴的工作用语,等等,这都与正确的导向相悖。要把握稿件的正确导向,关键在于不断学习和掌握党和国家的相关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一个时期的工作方向和工作部署。只有把握全局的人,才能把握住稿件的正确导向。
二是要有一个独特的视角。比如写焦裕禄,至少有四个角度可供选择。你可以从“优秀共产党员”的角度去写,也可以从“人民公仆”的角度去写,还可以从艰苦奋斗的角度去写,但作者却选择了“县委书记的榜样”这个独特的视角,全方位展示焦裕禄的精神风范。面对同样的新闻素材,就好比玉雕工程师面对同样的璞玉,要设计成何种形象,雕塑从何处下手,玉雕大师可以将其雕凿成价值连城的国宝,一般玉雕师只能生产出一般工艺品。同一件事,你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宣传;同一个基本观点,不同时期亦有不同的发挥和发展。“横看成岭侧成峰,上下左右各不同”。对同一人物或同一事物,应该有意识地从上下左右甚至正反各个不同角度去发掘。1996年我出差湖南南部6个市县,分别从6个不同的视角写出6篇各具特色的稿件,全都发表在报纸头版位置。某种意义上说,视角选对了,文章便成功了一大半。同样写计生经费投入,不必总是直白地写各级党政领导如何重视这个直观的表层上,如果深入一层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从“一本将赢万利”的角度写,这就不仅赞赏了当地党政领导,而且面向群众面向社会宣传“为什么必须重投入”的道理。同样写“村民自治”,不一般地泛泛地写如何相信和依靠群众,而是写一个县的县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全县必须遵循的《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角度选择为“一本《章程》治天下”。这样的角度,一看文章的标题就有新鲜感、豁亮感,就被吸引而阅读你的全文。
三是要有一个统领的灵魂。说白了,就是文章的主题和红线。有些初学新闻写作者,在一篇稿件中什么都写,什么都说不清。他也许还不明白:有些稿件不是也写了好多事例吗?为什么到我这里就不行了呢?但他没有想到,人家事例很多,但一条主线总是贯穿其中。人家写《政府行为》,举很多事例,可全都是写党所领导下的各级政府指导“三结合”的相关事例;人家写《今日农家乐》,事例又生动又丰富,可全都串连着“计划生育中心户”这根红线。有一篇稿件洋洋洒洒三千多字,一会儿“目标管理”,一会儿“流动人口”,一会儿“股份制”,一会儿“三个坚持”,连计生委的具体编制都写进去了,而且全文接近一半的篇幅是各种各样的数据。主题是否集中不在长短,长文章主题鲜明,也可以写得很紧凑;短文章没有主题或主题不鲜明,也可以写得很零散。
四是要有一个集中的焦点。有一句话,通常意义上是贬义的,叫做“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仅用在新闻作品的写作上,这八个字几近格言。许多内部公文,可以铺得开一些,写得多一些,大一、二、三、四,小1、2、3、4,从认识、举措,到效果、体会,而新闻作品,往往需要聚焦一些,再聚焦一些;集中些,再集中些。有这么一篇来稿,叫做《献义村25年无计划外生育》,全文800多字,横竖交错写了不少。内容上横写,写到了宣传教育,村规民约,宣传户,中心户;写到了服务室,集体婚礼,计划生育保证书;写到了优生优育,婚育学校,妇幼保健;写到了勤劳致富,老年协会,还有婚育学校,养老山,等等。时间上竖写呢,从1969年村党支部书记说服妻子带头结扎,一直写到1997年,全都是拎起头绪而没有展开,这篇文章你说编辑部怎么用?我当时建议这篇平平的文字,是否可以从中分化三个落点去采写:一篇是《14个知识传递袋》(服务室活动的一项基本内容),一篇是《献义村的集体婚礼》(每年正月初三进行),一篇是《这里有座养老山》(老年协会的一项基本建设入这三点都是这篇文字中“点”到过的拎起了头绪的几句话。只要重新整合落点后分篇采写,这3篇文章保准篇篇有特色。用一位老报人的话说,这叫做“要把埋在饭碗里的肉挑出来”。
五是要有一个合理的布局。作品不论何种体裁和篇幅长短,都有一个谋篇布局的问题。我总忘不了15年前陕西省黄辉亮的那篇会议消息稿,这篇消息的题目是:《改革擂台上得主“榜眼”勉县计生委令人刮目》。文章篇幅不长,全文是这样展开的:
勉县的主要功绩是:全县10年来仅增加1万人,连续7年无计划外生育
在陕西省委、省政府举办的“陕西省改革先进典型评选”决赛中,勉县计生委以91.36的第二高分,被评为陕西省15个改革先进单位之一。
陕西省10年改革先进典型评选活动,经过预赛,在140多个先进典型中,按照民主、竞争、择优的评选原则,筛选出35个参加决赛的先进单位。1989年4月11日,在西北大学电化楼进行了决赛。下午 3点 15分,勉县计生委主任王文巧结束了她 15分钟的竞赛发言后,评委们分别亮出了89分、90分、91分、93分、96分的亮分牌。最后平均得分91.36分,获决赛第二高分,仅次于因改革誉满全国的陕西广播电视设备厂。它把在全国一些著名的改革先进单位,如西北国棉五厂、西北国棉一厂、西北大学、远东机械制造公司、长岭机器厂等都抛在了后边。
“一个 39万人”的大县, 10年来只增加了 1万多人,不容易呀!”坐在笔者身旁的大荔农场的代表和另一位代表这样议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赵喜民说:勉县计生委成绩突出,连续7年无计划外生育,得高分应该。在场的很多企业家说,企业改革难,计划生育工作比企业改革更难。勉县在最难的工作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对我们是鼓舞,对企业改革有促进。
笔者还注意到,在参赛的35位改革先进集体代表的竞赛演说中,有27位都讲到了“人均”:“人均耕地”,“人均收入”,“人均产值”,“人均存款”,“人均创利税”,“人均造林”等等。看来,人均意识,人均观念,已经渗入到人们的头脑,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以及经济生活中。
你看,这篇消息在谋篇布局上就是动足了脑子,真可谓凤头、虎身、豹尾,通篇灼灼闪亮。
六是要有一种优美的文采。作家李延国写计划生育的题材,将一篇通讯写成了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他写山东单县在控制人口方面,追赶烟台的文登市,文章的标题就非常优美,叫做《历史的邀请》。文章开头就动用了历史上即唐代发生的杜甫与高适在单县第一次见面时的情境和诗文,让人一看就觉得有文化品位,有历史纵深感。我在写工作通讯——四川计划生育“三结合”系列篇时,描述其崭新景象时也动用了宋代四川著名诗人苏东坡的诗句:有如免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用这“百步洪水”之态隐喻“三结合”的动人气势。为北京一篇消息《城乡手拉手户户心连心》配发的一篇言论中,将城乡互动之势,用来朝诗人赵许的《初入峡》诗句作结:“峰峦压岸东西碧,桃李临波上下红”。这样,一篇很可能枯燥的评论文字使既有文采又有意境,使文章韵味悠长。
七是要有一个出色的标题。一篇文章的标题,犹如一本书的书名一样,有太多的学问和讲究。保加利亚哲学家瓦米涅夫写了一本关于爱情的专著,此书上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时,3家出版社同时出版,但使用了不同的书名。一日《爱情面面观》,发行3万多册;一日《瓦来涅夫论爱情》,发行4万多册;一日《情爱论》,发行50多万册。同样一本书,只是书名的不同,导致落差如此之大的发行量。这是可以直观地量化宣传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一个典型个案。如何发现新闻线索
有一句古语,说得很平实,却也饱富哲理:“留心处处皆学问,练达处处有文章。”我们政府相关工作人员,与普通的工人、农民、专业性很强的知识分子以及其他社会成员不同,我们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特点,使我们拥有自己的天然优势。我们理应发现和开发更多更好的新闻线索,提供给我们的党报党刊、人口报刊和其它新闻媒体,使我们先进的、管用的思想观念、工作思路、典型经验和优秀业绩,在更大范围内辐射出去,传播开去。
究竟怎样才能及时、不断发现新闻线索呢?
要发现新闻,首先得了解什么是新闻?所谓新闻,各种新闻教科书上有各种各样的界定和表述,但依我的感受和理解,就是新、高、深三个字。“新”——就是从未发生或从未出现过的新事物、新人物、新景物、新举措、新典型、新经验、新创见,等等;“高”——就是高于常态常规常情常理之上的事物、人物、景物,等等;“深”——虽然已经宣传过的同类事情或同类事物,但你有独到之处,你比人家更深入、更深刻、更深透。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不论其内容和体裁是怎样的,它们各自应该具备震撼人心的爆发点(如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的报道),警醒人心的触发点(广州孙志刚事件的报道),启迪心灵的闪光点(先进工作者们的先进事迹和先进思想等的报道),引领人心的启发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大变化的报道),升华心灵的灿烂点(孔繁森、郑培民、姜淑琴等优秀人物的报道),指导工作的引领点(报刊上大量的工作经验和先进典型的报道等等)。
通常情况下,相关工作人员不可能像专业新闻工作者那样,有专门的时间、跑既定的目标去抓新闻,但只要我们真正具备了大局意识、新闻意识、特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我们就会发现到处都是新闻,满眼都是新闻。
——日常工作中有新闻。 任何一位工作人员,天天处在工作状态,在你自身工作和与人合作的工作中,在那些看似天天重复的工作中,有可能日日出新。你要留心抓住那些新冒出来的或处于萌芽状态但代表事物发展方向的新事物新做法。年终考核是一件日常工作,但从1982年开始,湖南省常德地区就提出和实施了计生工作“一票否决”。他们的做法和经验被一位有观察力的作者抓住,写成《常德地区在年度评先活动中给子计生部门“一票否决权”》,发表在1987年3月13日《中国计划生育报》的头版报眼位置上。后来,这一做法被中央肯定,并推向全国。
——过手的公文中有新闻。 机关工作人员同公文打交道的机会最多,实际上等于拥有了最丰富的新闻资源。但这里的关键是你有没有鉴别新闻线索的意识和能力。河南省驻马店市计生委办公室有一份《计生工作通报》,主要内容是通报年初各县市年度计生工作安排,通报近3000字,全都是各项主要工作和日常工作部署,实在地说,基本上每一项工作都是当时国家计生委对全国工作部署的翻版,等于是一种重复,套话贯通全文。但是,其中有一句话说:全市12个县市的县委或市委当年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计生工作的“决定”、“指示”或“意见”。一位过手这份《通报》的同志看到这句话时眼睛一亮,她抓住所有县市的“一号文件”这个也许人们并不经意,但在她看来是特别耀眼的闪亮点,深挖这些县市为何如此动作的具体素材,后来写成了驻马店(12个“一号文件”的背后》的工作通讯,被中国人口报发表在二版头条位置,后被评为那个年度中国人口好新闻二等奖。1983年11月,我从中共中央联络部的一份才500多字的《内部通讯》中读到,武汉京剧团出访丹麦,在出访行将结束时,中联部派出的一位随团翻译突然不见了踪影。出逃后的翻译,在丹麦呆了两年后的一天,
在给他的父母的一封信中写道:“这里的人自私到不肯多给一丝笑容的程度”,我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份有重大新闻价值的文字,于是顺藤摸瓜,投入采访。后来据此采写出长篇通讯《来自“天堂”的挽歌》,被配发评论员文章,发表在1984年第二期《中国青年》杂志上。此文受到胡耀邦、胡启立、胡锦涛同志的表扬,并被人民日报等全国40多家报刊转载。
——人际交往中有新闻。 1983年4月初的一个星期天,北京市委一位机关干部到北京农业大学探访一位教授朋友,刚刚落座还没交谈几句,这位干部发现了教授书桌上一块记事牌上,写满了一个星期外出办事的日程,他突然敏感到,这个小侧面展示了一个大动向。他将教授的那份日程表抄了下来,回到家只花半个多小时,就写出一篇新闻:《京郊涌动科技热——从廉平湖教授的日程表看开去》。这篇只有500多字的新闻稿,发表在《北京日报》1983年4月一期报纸的头版上。看起来这篇“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消息,实际上“得来全凭真功夫”。如果作者没有对当时农业生产全局和科技兴农潮流的把握,如果没有极其敏锐的新闻敏锐性,这篇就在眼前的新闻就会与他失之交臂。后来,这篇消息得了1983年度全国好新闻一等奖,是理所当然,志在必得。
——自身经历中有新闻。 有一年春天我写一份内部材料时,脑子里记起一份报纸上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话需要引用,但我手头没有,只好到距离最近的北京崇文区图书馆去借阅。借阅中费了不少周折,借阅室一位工作人员的细心和耐心让我大受感动。回到家乘着那份被感动的热乎劲,我花了半个多小时,写了一篇人物特写《水灵灵的眼睛》,一个星期后,文章发表在《北京晚报》上。后来,这篇特写被北京师范大学收入中文系教材。那几年,我同时给北京若干家报刊投稿,每年见报见刊三、四十篇,全是取材于我自身经历生活中。
——社会见闻中有新闻。 1993年10月,四川省计生委宣教处的向克宁,到湖南长沙市参加一个会议,从重庆乘船而下,他看到江面上的漂浮物成片成片地漂流,到了葛洲坝,更是推挤得望不到边。他到达会议地点报到后,第一件事就是写作新闻特写:《请救救长江》,文章睹景动情,以情喻理,写得非常感人。后来分别发表在《中国人口报》和《中国环境报》上,又分头获得了两个奖项。
作为人口计生系统的机关工作人员,我觉得最大最多的新闻资源,主要在日常工作和过手的源源不断的各种公文中及你自身的工作实践中。著名作家魏巍的人物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在他的日常工作中,在他的业余时间里采写完成的。只要你留心、专心、细心,你就会发现有写不完的东西。这里需要一定的动力,需要一定的眼力,但最需要的,还是一种神圣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发现新闻线索和写作新闻作品,是需要勤奋、需要吃苦,有时是需要加班加点的,但当你的“额外”劳动化为“格外”的劳动成果和精神成果而奉献社会时,你就会有一种其他愉快所替代不了的愉快,有一种其他喜悦所替代不了的喜悦。
如何写作新闻作品
关于新闻写作,是一个大命题,决不是一两节课或一两小时可以说清楚的,我这里只能从几个基本方面概略地谈一谈。
一篇合格的新闻作品,必须同时具备多种品质:正确的导向性,现实的针对性,相对的新颖性,主题的鲜明性,较强的思想性,等等。具体说来,要注重和操作好以下若干方面。
一是要有一个正确的导向。稿件中不应该立意有误,或观点有误。不能亮出不该亮出的观点,不能介绍不该介绍的“经验”,不能宣传不该宣传的做法。比如有一篇来稿中写道:某县“县政”府公开授予中心户长对应生对象具有生育申报权、婚姻登记审查权、迁户落户介绍权、土地调整参与权、农业贷款审查权等十项权力”。中心户不是一级政权组织,它只能或者可以参与核实当事人或相关户的相关事实,而审查权的实际操作却只能在基层政权中。这个县的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不妥的,宣传开来更为不妥。一篇稿件的导向性,体现在它的主题和一切文字表述中。如,上级要求计生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要实行“两个转变”,你的稿件通篇是就计划生育抓计划生育;全国正强调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治理生育环境,你的文章却充斥着简单粗暴的工作用语,等等,这都与正确的导向相悖。要把握稿件的正确导向,关键在于不断学习和掌握党和国家的相关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一个时期的工作方向和工作部署。只有把握全局的人,才能把握住稿件的正确导向。
二是要有一个独特的视角。比如写焦裕禄,至少有四个角度可供选择。你可以从“优秀共产党员”的角度去写,也可以从“人民公仆”的角度去写,还可以从艰苦奋斗的角度去写,但作者却选择了“县委书记的榜样”这个独特的视角,全方位展示焦裕禄的精神风范。面对同样的新闻素材,就好比玉雕工程师面对同样的璞玉,要设计成何种形象,雕塑从何处下手,玉雕大师可以将其雕凿成价值连城的国宝,一般玉雕师只能生产出一般工艺品。同一件事,你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宣传;同一个基本观点,不同时期亦有不同的发挥和发展。“横看成岭侧成峰,上下左右各不同”。对同一人物或同一事物,应该有意识地从上下左右甚至正反各个不同角度去发掘。1996年我出差湖南南部6个市县,分别从6个不同的视角写出6篇各具特色的稿件,全都发表在报纸头版位置。某种意义上说,视角选对了,文章便成功了一大半。同样写计生经费投入,不必总是直白地写各级党政领导如何重视这个直观的表层上,如果深入一层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从“一本将赢万利”的角度写,这就不仅赞赏了当地党政领导,而且面向群众面向社会宣传“为什么必须重投入”的道理。同样写“村民自治”,不一般地泛泛地写如何相信和依靠群众,而是写一个县的县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全县必须遵循的《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角度选择为“一本《章程》治天下”。这样的角度,一看文章的标题就有新鲜感、豁亮感,就被吸引而阅读你的全文。
三是要有一个统领的灵魂。说白了,就是文章的主题和红线。有些初学新闻写作者,在一篇稿件中什么都写,什么都说不清。他也许还不明白:有些稿件不是也写了好多事例吗?为什么到我这里就不行了呢?但他没有想到,人家事例很多,但一条主线总是贯穿其中。人家写《政府行为》,举很多事例,可全都是写党所领导下的各级政府指导“三结合”的相关事例;人家写《今日农家乐》,事例又生动又丰富,可全都串连着“计划生育中心户”这根红线。有一篇稿件洋洋洒洒三千多字,一会儿“目标管理”,一会儿“流动人口”,一会儿“股份制”,一会儿“三个坚持”,连计生委的具体编制都写进去了,而且全文接近一半的篇幅是各种各样的数据。主题是否集中不在长短,长文章主题鲜明,也可以写得很紧凑;短文章没有主题或主题不鲜明,也可以写得很零散。
四是要有一个集中的焦点。有一句话,通常意义上是贬义的,叫做“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仅用在新闻作品的写作上,这八个字几近格言。许多内部公文,可以铺得开一些,写得多一些,大一、二、三、四,小1、2、3、4,从认识、举措,到效果、体会,而新闻作品,往往需要聚焦一些,再聚焦一些;集中些,再集中些。有这么一篇来稿,叫做《献义村25年无计划外生育》,全文800多字,横竖交错写了不少。内容上横写,写到了宣传教育,村规民约,宣传户,中心户;写到了服务室,集体婚礼,计划生育保证书;写到了优生优育,婚育学校,妇幼保健;写到了勤劳致富,老年协会,还有婚育学校,养老山,等等。时间上竖写呢,从1969年村党支部书记说服妻子带头结扎,一直写到1997年,全都是拎起头绪而没有展开,这篇文章你说编辑部怎么用?我当时建议这篇平平的文字,是否可以从中分化三个落点去采写:一篇是《14个知识传递袋》(服务室活动的一项基本内容),一篇是《献义村的集体婚礼》(每年正月初三进行),一篇是《这里有座养老山》(老年协会的一项基本建设入这三点都是这篇文字中“点”到过的拎起了头绪的几句话。只要重新整合落点后分篇采写,这3篇文章保准篇篇有特色。用一位老报人的话说,这叫做“要把埋在饭碗里的肉挑出来”。
五是要有一个合理的布局。作品不论何种体裁和篇幅长短,都有一个谋篇布局的问题。我总忘不了15年前陕西省黄辉亮的那篇会议消息稿,这篇消息的题目是:《改革擂台上得主“榜眼”勉县计生委令人刮目》。文章篇幅不长,全文是这样展开的:
勉县的主要功绩是:全县10年来仅增加1万人,连续7年无计划外生育
在陕西省委、省政府举办的“陕西省改革先进典型评选”决赛中,勉县计生委以91.36的第二高分,被评为陕西省15个改革先进单位之一。
陕西省10年改革先进典型评选活动,经过预赛,在140多个先进典型中,按照民主、竞争、择优的评选原则,筛选出35个参加决赛的先进单位。1989年4月11日,在西北大学电化楼进行了决赛。下午 3点 15分,勉县计生委主任王文巧结束了她 15分钟的竞赛发言后,评委们分别亮出了89分、90分、91分、93分、96分的亮分牌。最后平均得分91.36分,获决赛第二高分,仅次于因改革誉满全国的陕西广播电视设备厂。它把在全国一些著名的改革先进单位,如西北国棉五厂、西北国棉一厂、西北大学、远东机械制造公司、长岭机器厂等都抛在了后边。
“一个 39万人”的大县, 10年来只增加了 1万多人,不容易呀!”坐在笔者身旁的大荔农场的代表和另一位代表这样议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赵喜民说:勉县计生委成绩突出,连续7年无计划外生育,得高分应该。在场的很多企业家说,企业改革难,计划生育工作比企业改革更难。勉县在最难的工作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对我们是鼓舞,对企业改革有促进。
笔者还注意到,在参赛的35位改革先进集体代表的竞赛演说中,有27位都讲到了“人均”:“人均耕地”,“人均收入”,“人均产值”,“人均存款”,“人均创利税”,“人均造林”等等。看来,人均意识,人均观念,已经渗入到人们的头脑,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以及经济生活中。
你看,这篇消息在谋篇布局上就是动足了脑子,真可谓凤头、虎身、豹尾,通篇灼灼闪亮。
六是要有一种优美的文采。作家李延国写计划生育的题材,将一篇通讯写成了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他写山东单县在控制人口方面,追赶烟台的文登市,文章的标题就非常优美,叫做《历史的邀请》。文章开头就动用了历史上即唐代发生的杜甫与高适在单县第一次见面时的情境和诗文,让人一看就觉得有文化品位,有历史纵深感。我在写工作通讯——四川计划生育“三结合”系列篇时,描述其崭新景象时也动用了宋代四川著名诗人苏东坡的诗句:有如免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用这“百步洪水”之态隐喻“三结合”的动人气势。为北京一篇消息《城乡手拉手户户心连心》配发的一篇言论中,将城乡互动之势,用来朝诗人赵许的《初入峡》诗句作结:“峰峦压岸东西碧,桃李临波上下红”。这样,一篇很可能枯燥的评论文字使既有文采又有意境,使文章韵味悠长。
七是要有一个出色的标题。一篇文章的标题,犹如一本书的书名一样,有太多的学问和讲究。保加利亚哲学家瓦米涅夫写了一本关于爱情的专著,此书上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时,3家出版社同时出版,但使用了不同的书名。一日《爱情面面观》,发行3万多册;一日《瓦来涅夫论爱情》,发行4万多册;一日《情爱论》,发行50多万册。同样一本书,只是书名的不同,导致落差如此之大的发行量。这是可以直观地量化宣传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一个典型个案。
主流新媒体的主流话语:提取新闻点,但不是提取爆点矛盾点
提取新闻点是新闻制作很重要的一个原则,不仅是标题中,新闻内文中也需要将用户最感兴趣的新闻点提取出,并突出呈现。很多时政新闻对用户缺乏吸引力的关键就在于没有提取出新闻点,所呈现的信息无法“抓住”用户。但最近几年,“爆点”思维成为一些新媒体人所刻意强调的,所谓的“爆点”就是能使新闻播发之后能够“像炸弹一样嘭的一声爆炸”的新闻元素。此外,还有“矛盾点”、“敏感点”,甚至还有生造新闻点。这些“写作手法”的频繁使用是产生“标题党”现象的主要原因,也影响到新闻的品位、价值,甚至导致虚假新闻。
“爆点”极易引发舆论热情,但由于“爆炸”的力量很难控制,“爆点”思维极易导致负面效应,影响新闻真实性,产生预期之外的舆论负面效果。
2016年12月1日中青在线的一则题为《65%的学生感染发生在大学期间!高校成艾滋病重灾区》的报道,其中提到,中国的艾滋病病毒感染总人数是57.5万,其中学生占1.6%,在这当中,65%的学生感染发生在18~22岁的大学期间。但此新闻在12月3日被新浪教育转载后,标题却被改成了《重灾区:65%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感染艾滋病》,一下子就“引爆”社会舆论,产生非常不好的社会效应。诸如此类的故意曲解诱发“爆点”比较常见,比如前几年引爆舆论的“武汉女大学生近10%卖淫”的新闻,皆是通过故意在统计数据中“做手脚”来达到产生“爆点”目的。
一些过分夸大其词的词汇也会产生“爆点”效应。2016年7月27日,新华社播发了一则报道,《我国公布建设网络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纲要》以建设网络强国为目标,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其中提到第三步是“到本世纪中叶,信息化全面支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网络强国地位日益巩固,在引领全球信息化发展方面有更大作为。”但是被一些网络媒体改标题成:《中国将成网络强国:2050年世界无敌》,如此“爆点”令人啼笑皆非。
2016年7月25日,搜狐焦点在登载《海教园房价飙2W竟难抢低价学区房或将绝迹》报道时,将网站首页推荐位新闻标题改为《津500套房竟引千人暴乱》。文章标题使用“绝迹”,推荐位标题使用“引千人暴乱”等夸大、猎奇性字眼渲染炒作房价。“暴乱”这个词也是“爆点”思维的产物,极不恰当。
无论任何时期、任何社会,社会矛盾都无法避免,淡化缓和矛盾应是一个有操守的新闻媒体应该做的。当在片面的“爆点”思维下,一些新媒体在标题中极尽强化矛盾为能事,甚至一些没有矛盾的新闻,却一定要在标题中做出“矛盾”来。
2016年4月28日,网易在转载新华网报道的《多地整治网约车探索“规范路径”》时,将标题改为《官方:网约车属高端服务不应每人打得起》。改后标题与文章原意完全相反,也使用“官方”二字来强调一方声音,激化社会矛盾,引发舆论一片谩骂和声讨。
2016年6月2日,搜狐网在转载法制晚报报道《西城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白云路分校多名学生同天流鼻血请假》时,将标题改为《北京西城多名小学生同天流鼻血白细胞计数不正常》。原文中未提及白细胞的内容,编辑在推荐文章时擅自添加无中生有内容,引发读者误解的标题内容。
新闻追求的是新闻价值,新闻标题追求的是新闻点。一些标题党的最大问题就是把爆点、矛盾点和敏感点当作新闻点。明确它们之间的细微区别是把握好新闻点的“度”的关键,也是避免标题党产生负面效应的关键。
正确地提取新闻点的方式应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突出这条新闻与用户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出台,如果按照以前的惯常做法,就是直接把这句话搬上标题,但如果这个标题如果出现在微信公众号的标题中,肯定是没有多少阅读量与传播率的,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做法是将其改成:《党员请注意了!中纪委说了,交通违法或开除党籍!这些行为花自己的钱也不行!》,标题的第一句话,先提请特定用户——党员注意,强调用户定位,第二句突出权威性与重要性,第三句强调了两个关键事实,人们关注的重要事实。然后在导读中继续强调关键事实:有网友提问,根据刑法修正案(九),从2015年11月1日起实施,一些交通违法行为也属于犯罪,比如严重超员或超载,对于这些行为是否也要给予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或开除党籍的处分?中纪委法规司的回答是:要。
要突出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时,一些媒体的标题中喜欢简化用“与每个人都有关系”,实际上,一件事情往往不可能与每个人都有关系,这种做法往往不如“冀A、冀B的车主注意了”更有针对性。 定位范围更集中往往比定位范围宽泛效果更好,2016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发布,标题中用“70年产权到期了怎么办?关键点:研究续期法律安排”,就要比“今天中央发布的文件很重要,与每个人都有关系!”定位更集中,更有吸引力。
同样,“银行新规落地,您的生活会受影响吗?”就不如“工资卡绑定了网络支付,该怎么处理”具体、有针对性。提取新闻点得关键词是:具体、具体、再具体。
突出与用户所在区域的关系。
人们更关注自己身边的事情,一些做影响力比较大的区域公号的典型做法就是争取尽可能多的新闻“落地”。温州晚报微信公号做了一条稿子《你每天都吃温州的饭,这些道理不知道?!》,用图片展示了一些温州本地的美食,然后后面再加一句有哲理的话,比如,楠溪麦饼说:脸皮不能太薄;县前汤圆说:不经过磨练,怎变得圆润。比较贴近温州本地人生活,又比较有趣,转发量点击量都很大。于是,一些地方性的微信公号纷纷模仿,比如,《你每天吃高密的饭,这些道理不知道?!》、《你每天吃济源的饭,这些道理不知道?!》、《你每天吃临沂的饭,这些道理不知道?!》《你每天吃漯河的饭,这些道理不知道?!》,这些模仿都落了地,很有贴近性,阅读量都不低。
突出与某一部分人的关系。
中国青年报微信公号在三年多的运营中发现,用户大部分是青年群体,尤其以在校大学生居多。因此在内容选择上,偏重于青年选题、青年视角。在对每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解读中侧重于从青年关心的角度找亮点、摘重点。2017年两会突出“提高博士研究生国家助学金不住标准”这个新闻点,推送的《政府工作报告放大招:博士研究生的补贴要涨了!》,阅读量就超过了10万+;而相比之下,另一篇介绍报告起草过程的文章,阅读量仅有两万多。
突出巨大的反差。
2017年4月13日,《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周刊刊发特稿《扎进命运的74刀》,时年15岁的好学生杀人后藏匿了近14年,被改写的命运,黑暗的生活,当天,中国青年报微信公号推送文章的标题改成了《冰点/优等生杀人:捅人74刀“不害怕”,怕的是“被我爸知道”》,突出强烈的反差,以及与人们常相悖的情况,阅读量达到了13.2万。
(作者:陈国权;来源:报业转型(微信号baoye9))
所有综艺的创新点,其实靠的是“新闻点”
情感观察综艺加码,公益助农节目集中覆盖,同类节目扎堆播出,依然是当下综艺节目的整体态势,似乎综艺节目制作方创新思路总是不约而同聚焦在同一社会现象或者政策之上。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副研究员、节目模式研究专家冷凇发表了在《从最大变量到最大增量——融媒体时代短视频创新发展趋势 地面媒体内容创新路径解析》的主题演讲,提出了综艺内容新闻化的观点,即所有综艺的创新点,它其实靠的是“新闻点”。
新闻点,专业地讲就是“新闻由头”,是新闻的基本因素之一,是决定新闻价值的重要方面。而在新闻由头的抓取当中很大程度取决于记者个人的新闻敏感,对应到综艺行业,综艺节目制作者应有综艺敏感,养成“综艺鼻”是节目模式创新的关键。
【锋芒智库】曾在《慢综艺图鉴丨节目源起、理念、内容的“耦合效应”》一文中有探讨慢综艺的节目模式的灵感来源。从综艺行业的整体格局来看,综艺模式的“与时俱进”离不开社会热点以及政策导向的加持。
综艺意识形态照拂现实,场景同质问题犹存
新品类综艺节目的出现,大都与当下的社会热点相关,反映着社会生活中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地区的社会现状。综艺模式研发者擅长以具有情感共鸣的社会热点为切口,以综艺制作的思维进行节目模式研发。在这样的创作背景之下,平台之间极易出现同质化内容竞争,在同一起跑线的同类题材,谁能笑到最后还是取决于内容竞争。
当“空巢青年”达到了5800万,针对这一现状,湖南卫视便推出了《我家那小子》《我家那闺女》;当人们的“知识焦虑”被点燃,便推出了《知识就是力量》《三宝大战诸葛亮》等知识科普类综艺;当单身焦虑被再次推上社会话题层面,便出现了《中国新相亲》《新相亲时代》等节目;当中国流行音乐出现断崖式断层时,便出现了主打创作的《这就是原创》《我是唱作人》,试图重定义华语音乐。
整体来看,每一阶段的综艺节目主题都折射出当下的社会热门话题以及深层的社会现象,能够让观众自然而然找到现实参照。故而在综艺创新源自新闻点的当下,综艺敏感亦成为了所必须综艺行业制作者所必备的素养。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实际生活的关照,贴合观众心理,厘清观众内心的情感需求;另一方面,要着眼于小众社区文化的开拓,说唱、街舞、国风这些领域近年都有尝试,效果不尽相同。
在【锋芒智库】看来,尽管当下的节目立意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但节目的外壳包装过于“意料之中”。以餐厅经营而言,从《中餐厅》开始,到后来的《完美的餐厅》《奇妙的食光》以及还未播出的《大叔小馆》《晓餐厅》《忘不了餐厅》。就算节目立意不尽相同,但这一系列节目外壳的相似性,难免让观众在看到节目名字之初就产生了审美疲劳。
而当国内综艺在聚焦于餐厅经营之时,韩综在美食题材之上又开辟了新的内容,比如,主打“寄宿+餐饮”的《西班牙寄宿》,主打“社交”的《大家的厨房》,与公益结合的《咖啡之友》,这些披着不同外衣但依然与美食相关的综艺却能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值得制作者的思考的是,在注重节目所承载的意识形态与当下社会现实接轨之时,如何高效地在场景形态上的拓荒加以耕耘。
政策导向之下,为模式研发提供新的视角
本篇【锋芒智库】结合今年综艺行业的新形势,探讨综艺节目与政策之间“传承”与“避雷”,解读综艺节目是如何敏锐地把握时政领域的新闻点,进行内容创新。
近年来,三农政策、乡村振兴战略开始催生聚焦农村脱贫的综艺。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一般都是新闻栏目或是纪录片聚焦农业发展,比如湖南卫视早年制作《乡村发现》,湖北垄上频道如今依然在播出的《垄上行》,以及芒果TV、湖南广播电视台经视频道近期将推出的大型纪录片《不负青春不负村》等。如今面对这一重大战略指导,综艺作为目前声量考前的内容载体自然而然承担了传播、推广相关政策的社会责任。
故而在政策的指引下,农村相关的媒体内容创作已将触角伸向了综艺领域。今年以来,随着乡村振兴的战略深入,湖南卫视、东方卫视相继推出了聚焦“农业+文旅”开发的《乡村合伙人》、精准扶贫的《我们在行动》两档公益助农的节目。除了垂直聚焦农村发展的综艺,还有不少综艺节目融入助农板块,比如《快乐大本营》“温暖有你快乐出发”环节每期都针对一个乡村特色农产品进行推广,以自身的传播力来助力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亲爱的·客栈2》经营的客栈则留给当地人作为发展旅游产业,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的心意之作。
上层监管部门对于内容领域的建议也是节目制作导向的风向标。在高长力倡导的“小大正”以及总局“进一步强化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公益属性和文化属性”等思路的引导下,将传统的文化不断细分扩大效果,比如,聚焦于读信的《见字如面》、聚焦于图书馆展示的《神奇图书馆在哪里》等等。
时政对节目的影响不仅仅在品类上,对于节目选址甚至单期内容都会有所关联,《中餐厅》第一季前往泰国,进行中华美食的传播与交流;《旅途的花样》前往摩洛哥、俄罗斯、挪威、丹麦四国,呈现“一带一路”上的风光之美、人文之魅;《二十四小时》系列节目也是深入到“一带一路”各个国家去体验民俗风情,进行文化交流。综艺节目逐渐成为了国家政策、战略的新型宣传窗口。
在【锋芒智库】看来,无论当下社会环境的热点话题和政策、节目导向如何变迁,综艺节目制作者始终要保持“综艺敏感”,在节目模式的“由头”研发上保持独立思考,在节目场景设定上推陈出新的同时,在场景内容的设置上应天马行空地破而后立,而非一味地在固定思维体系内进行重复式内容创作,这样才能做到中国有综艺,创新在中国。
怎么寻找新闻点?
怎么寻找新闻点?一篇新闻软文要成功,仅具备形式与内容是不够的,还要具备新闻亮点。这就需要企业深入挖掘自身的新闻素材,彰显新闻价值。而恰恰也是令人头疼的问题。其实解决这问题不难,如果我们能站在媒体的视角,用媒体的眼光来审视企业内部,那就会发现处处是亮点。在企业中,容易挖掘到新闻亮点的地方主要有以下7条。
· 工具/原料电脑
00001. 办公软件
方法/步骤产品对于有价值的新产品,本身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大大的新闻,甚至会成为轰动全球的大新闻。比如“印度要造百元电脑”的新闻,曾在全球IT界红极一时。通常能够让自己的产品,都是能够改变人们生活或带来利益的产品。所以要想让自己的产品也产生新闻效应,就需要以新闻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产品,去挖掘产品中的亮点,要明确自己的产品能够影响哪些人、能够让谁收益、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哪里。
00002. 服务“顾客就是上帝”,可是“上帝”却越来越不好伺候了。现在的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越来越关注产品的软实力。比如消费者到商场选购家电时,除了关注产品本身的价钱、质量外,还尤为关注售后服务的范围、时间和内容,而这些往往会是影响其最终选购的关键。只要是用户关注的地方,一定有亮点。所以若我们的服务质量过硬,甚至有一套独特的方法,那完全可以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这不仅仅是在做新闻,更是对用户的一种关怀。
00003. 技术科技改变世界,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地球的主宰,很大程度在于我们懂得创造和发明。所以对于技术的追求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同样,如果您的企业有足够创新或先进的技术,必将成为媒体追逐的目标。
00004. 文化企业文化也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一些成功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方法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媒体关于此类话题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对于好的素,往往都会进行深入报道。如果我们的企业文化比较与众不同,具有足够的特点,那就把它充分展示出来。
00005. 事件对于企业,往往本身并不引人注目,但是企业中发生的一些事却亮点十足。当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经常有大事件发生,如果实在没有事件,那也可以制造一些事件。
00006. 活动对于有特点、有意义、有影响的活动,大都会引起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在这方面,一些大的公司和企业已经做得非常深入。在这里提醒一点,企业在策划活动时,一定要提前策划出足够的亮点,为媒体准备好充足的素材。
· 人物一个企业能偶做大、做强、走向成功,其中必然有一些人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往往这些人物身上都具有一些常人所不具备的特点,且这些都是新闻点、亮点。其实普通大众也都渴望这些成功人士背后的故事。这么做不仅能够满足新闻宣传的需求,更能为企业的对外形象注入人性化的一面。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企业在成功后,老总都喜欢抛头露面,甚至著书立传的原因。
注意事项寻找软文新闻亮点要耐心
软文只是网络推广的一种方式而已。网络是建立在互动的基础上,人们有权接受广告,也可以不关注广告。所以要采取那种能为客户带来益处的方式展示,才能去认同。要知道更多,找“普尔网络营销”
怎么寻找新闻点?
很多企业的营销人员在一段时间后,便会进入一个瓶颈区,写不出东西来。每天都写的那些东西,反复嚼剩饭,实在不知道再写什么了。而造成这样的根本原因是找不出新闻点来写,其实在一个公司里可以写的太多了,很多人感觉没有东西可写是因为他把目光都聚焦在产品上,对于一些产品之外的东西视而不见。今天,成都一路向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就为大家讲讲新闻软文营销如何去找新闻点,其实很简单。
从产品中找到新闻点,我们写软文,大部分都是围绕它来写,要明确自己产品的亮点在哪?能够影响到那些人?能让他们获得那些收益?具体产品具体分析。
从技术里找到新闻点,在某一领域,如果你的技术有了突破,那绝对会是很好的引爆点,不管是对软文的写作或是推广都有很大好处,别的不需要多少,只是系统的把你的技术能达到的东西阐述出来,就会非常的吸引人。
从服务中找点新闻点,并且,现在顾客在购买产品时越来越注重产品的软实力,所谓的软实力更多的是指你产品的售后或是保修期,所以如果我们的产品质量过硬,售后较为完善,这完全是一个很好的写作思路,而且效果也不会差。
在活动中找到新闻点,一个不会活动策划的营销人员,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营销人员,策划活动绝对是企业进行宣传的一大杀器。活动期间,将其具体内容和活动亮点写下来,就会是一篇很好的新闻软文了。找一些朋友帮忙转发,影响力非常广。
在人物身上找到新闻点,每一个企业的老板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即使没有我们也要创造出来一个精彩的故事,这类文章只留企业名称和老板姓名,任何有广告形式的话都不要说,当成一篇励志文章写。这样做的好处是通过树立个人或企业品牌带来客户。
用成就找到新闻点,要是从这个思路出发的话需要你站在客户的角度来写,自己说的再好都没用,用户说好才能影响潜在用户,自己完全可以扮作用户来写用完产品的心得感受,这也是最基础的口碑营销。
在事件中找到新闻点,可能本身企业没有多少好的事件作为软文的题材,那么你可以针对最近的热点来写,这个是要靠功力,怎么能把热点和你的产品相结合,找到共同点。这样的热点实在太多了,比如最近很火的张雨绮离婚,就可以以女性要自强,对自己好,巧妙退出自家的女性产品。这样把两个毫不相关的事情也可以写出非常完美的文章。但是切记,要留你的有下限,有的热点必须追,而有些热点却是千万不能碰,否则就是引火烧身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