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广油校报 学校主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广油要闻 > 正文

广油“西迁精神”采访队穿梭广州、惠州、东莞等地再访西迁亲历者

时间:2020-07-30阅读次数:来源:党委宣传部分享到:

7月20日-24日,受学校党委和张清华书记、校长的委托,党委宣传部、离退休处、网信中心相关同志一行五人到广州、惠州、东莞等地,围绕广油“西迁精神”与“西迁故事”展开专题采访。挖掘学校1965年从繁华大都市广州一路西迁到粤西小城茂名这一艰辛历程的素材和背后感人的故事,为进一步总结、凝练和提升“西迁精神”做积极准备。

采访队一行先后采访了当时亲历或见证学校“西迁”的17位老同志。老同志们当时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服从大局,义无反顾,背起行囊一路向西,扎根粤西小城茂名,现今谈起五十五年前的西迁往事依然激情昂扬,往日如昔。

吴逸民老同志与广油“西迁精神”采访队合影

吴逸民,当时为石油化工专业教师,党员。北京石油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华南工学院附设工农速成中学,到校就当班主任,有课就去上课,没课就做行政工作。据吴逸民老同志回忆:“当时师生上完课就一起动手包装、搬运仪器和设备,无需动员,也没有请外面的人包装;搬到茂名后,教研室的所有老师都必须参加听课和被听课,还自己做教具、挂图、建实验室。”

蔡宣礼、洪觉典夫妇与广油“西迁精神”采访队合影

蔡宣礼,当时为物理教师;洪觉典,当时为数学教师,炼制6412班班主任。这是第二次采访两位老同志,蔡宣礼老师给我们讲述了仪表专业创建的艰辛:“当时没有经费、没有设备、没有教材、没有教师、没有地方,但克服重重苦难,一年内把几个实验室搞起来了,我只是专业创始人之一,真正起大作用的还有黄正鹏、李广洪、林张贵”。洪觉典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四口大(水)缸闹革命”的故事。两位老同志还跟我们说道“当时提倡奉献精神、思想很纯朴高尚,当时开心不是因为放假了有时间休息,而是因为放假了有集中时间加班做更多的工作”。

李游、廖宝莹夫妇与广油“西迁精神”采访队合影

李游,当时为石油炼制老师。李游老同志回忆道:“我主要上安全防火、石油工程、石油化工工艺和废油再生四门课程;1965年3月5日,我作为先头部队就出发到茂名了。每年都当班主任,早上与学生一起做早操,晚上到宿舍查看,与学生感情很深厚,既教书又育人。” 李游、廖宝莹夫妇为我们提供了30多张珍贵的老张片,还到华南工学院附设工农速成中学旧址(现华南理工大学北区)为我们讲述了当时工中的校园风貌,并在校园找到了还尚存的校训石、刘义亭、办公楼、教学楼、教工宿舍楼、饭堂、小油厂、机械厂、运动场等标志性建筑,让在场的我们喜出望外,收获良多。

陈喜东、杜佩瑜夫妇与广油“西迁精神”采访队合影

陈喜东,当时为力学教师;杜佩瑜,当时为化工教师。陈喜东老同志回忆道:“我1956年进校,西迁时没有太多顾虑,忠诚党的事业,不计较得失,跟着组织走,对环境要求不高;西迁时亲自参与了打草绳,还写了编草绳的新闻稿。杜佩瑜老师说道:“平时夫妻俩会煮点病号面、糖水、白粥给劳动和打球的学生吃,师生关系很好,节假日常收到学生的问候。”

采访肖开梓、方淑敏夫妇

肖开梓,当时为党员,教师。1955年入党,1959年留校,并到北京石油学院进修,1961年回到学校。肖开梓老同志说道:“当时老师们自己动手建设机泵检修实验室,位置在现在二教B栋附近,从南京炼油厂和仪器厂调配一些仪器泵和压缩机;通过熟人(刘宽)从茂名油厂拿了一些废旧的设备仪器回来;从氮肥厂也搞了一点设备;学校也出资买了一些设备和仪器,通过多种途径和努力,终于把机泵检修实验室建起来。”

采访罗林大、劳惠珍夫妇

罗林大,当时为体育教师;劳惠珍,当时为幼儿园工人。劳惠珍老同志说道:“1964年,罗林大就先到了茂名,去信宜搞木头。3个小孩留在家里由我带,当时我还要上班,有一个晚上两个孩子发高烧,我抱一个背一个去军马医院看病,也不敢告诉罗林大,当时好艰苦,但我一句怨言都没有,1965年8月我也带着小孩去茂名了。罗林大他是很听党的话,也很积极的,中午不吃饭也去干活,不管是高烧39°还是胃痛吃不下东西,差点胃穿孔也坚持去上课,一心一意为学校,为学生。”

采访陶炎兴、谭凤娥夫妇

陶炎兴,越南归侨。陶炎兴老同志回忆道:“1964年我从华中工学院毕业后就被分配到学校金工教研组做教师,1964年8月份被抽调到广州军区参加越南归侨培训,后调到桂林军区、昆明军区,后又出国到越南当翻译,在部队待了大约3-4年时间,差不多1970年的时候回到学校机械系。当初广州搬到茂名的实习工厂的机床很差,教师们自己设计,自己做机床、龙门铣床等设备,在帮助学校把实习工厂建好后,我就回到教研组接林元俸的工作,1986年离开学校到广石化工作。”

巫开鸿、胡宝嫦夫妇与广油“西迁精神”采访队合影

巫开鸿、胡宝嫦夫妇,当时为学校西迁老师。夫妇俩说道:“当时连茂名在哪里,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但是作为职工,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听党话,跟党走,从广州搬迁到茂名,记得当时是住在西平房。20世纪80年代因父母年龄大需要照顾,调到广州石化工作。”

王宝莲老同志与广油“西迁精神”采访队合影

王宝莲,医务所护士。王宝莲老同志说道:“1965年我就跟着先头部队到茂名,当时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听党话跟党走,没有什么顾虑;有活就一起干,没有男女之分,我还主动请缨打墙孔安装水电,左手手指被锤子砸肿了,手臂累肿了还坚持干活。当时医疗所只有两个医生,一个护士(我),半夜三更有师生敲门来看病就得马上起来,平时很忙,都是跑步上班,连想一想远在浙江的两个小孩(当时一家四口分居四个地方)都没有时间,但在医疗所干得很开心。”

司徒钜夫妇与“西迁精神”采访队合影

司徒钜,8级钳工,轮机专业创始人之一。司徒钜老同志回忆道:“因为祖国和人民的需要,我怀着激动的心情,1958年从香港逆水而上,带着家人的不理解,甚至埋怨,离开了亲人来到广东石油学校,1966年作为最后一批留校部队(十来人)搬来茂名。我在香港是从事远洋轮修理的,刚到学校的时候把我分配到运输科当汽车修理工,我在完全没有接触过汽车的情况下,修好了一部20世纪四十年代华工废弃在垃圾堆的雪佛兰小汽车(小车只剩下一个轮子)还给它申请了牌照;大概在1966年就到了机械厂,我把报废的钳床修好,自己依照图纸做了龙门铣床、外圆磨床、镗缸等设备。我们学校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当一般工人的,是要培养有思想、有灵魂的高一个层次的人才,我们学校是培养工人阶级红色工程师的学校。”

从花白头发的老人讲述中,在纸张发黄档案的字句间,于过往黑白照片的影像里,尘封的岁月记忆跃动起来,广油波澜壮阔的西迁画卷历历在目。

广油人献身报国、赤诚为民,将党的召唤变为西迁办学的报国之行。面对茂名校区初创时期的艰难困阻,广油师生以澎湃的奉献激情和昂扬的报国之志建设新校园,铸就了办学史上“西迁茂名”的伟大丰碑,培育了以“听党召唤,为国奉献;艰苦创业,忠诚担当”为内核的广油“西迁精神”。


(文/图 党委宣传部)

撰稿:孔祥龙     审稿:黎齐英     签发:刘国平

上一篇:周如金率队到江门、佛山开展招生宣传活动

下一篇:李为民率团慰问某部队及学校退伍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