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参考消息

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交流发言材料

立足学科体系建设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的交流发言

北京大学校长 郝平

当前,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大学的发展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在线教育深刻改变着高校的办学模式,教学科研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已经在快速迭代升级。这些让我们始料不及的变化,大大加速了大学变革的进程。

与此同时,国际形势的变化,给高校的海外引智和科技交流合作带来了严重影响,迫切需要我们培养能够实现01”重大原始创新的拔尖人才。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也促使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国家对疾控人才、公共卫生人才、战略科学家、创新型科技人才和未来产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已经提上了重要日程。高校育人工作面临新课题。

为此,北京大学将坚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基础学科为基石、以学科交叉为牵引,持续优化学科、学术、学业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努力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

第一,将面向国家需求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使命担当。

培养国家战略亟需的拔尖创新人才,是当前学校极为紧迫的任务。北大始终将学科建设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比如,我们依托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本硕博贯通的新型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建设碳基电子学研究中心,培养纳米电子学拔尖人才。疫情期间,北大有一大批研究生在抗疫科研攻关和防疫岗位上贡献重要力量。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研究生团队在谢晓亮院士的指导下,开展新冠肺炎强效药研发,已经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的研究生在本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将我国抗击疫情的文献资料翻译成阿拉伯文,学校于56日举办了视频发布会,得到20位阿拉伯国家驻华使节的高度肯定和赞扬。

面向健康中国战略,学校正在筹建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等平台,以完善高层次公共卫生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前不久还设置应急管理二级学科,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复合型应急管理人才。

第二,将基础学科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石。

基础学科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具有根本性、先导性作用。文史哲、数理化、天地生等基础学科是北大双一流建设的四梁八柱。北大连续14年为基础学科的研究生提供包括奖学金在内的长期稳定支持。今年,学校落实李克强总理、孙春兰副总理的批示精神,加强国际数学中心建设,通过联合培养博士生等形式培养拔尖数学人才。

信息化一定会带来人类文化发展的新飞跃。我们将继续加强基础人文学科、尤其是冷门绝学课程和研究团队的建设,培养更多弘扬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优秀人才。比如,季羡林先生创建的梵语、巴利语专业得到进一步充实,目前开设了梵语、巴利语、于阗语等多门非通用语种课程,研究生参与冷门绝学重大项目的语言和研究能力显著提升。

第三,将交叉学科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引擎。

能否在交叉学科领域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决定着能否占领未来学科和未来产业的前沿。我们坚持不在最前沿就是落后的理念,在加强基础学科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学科交叉、协同创新等跨学科研究平台的作用,完善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还要重点围绕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来进行。开展疫情防控工作,需要临床医学、流行病学、药学、公共管理等多学科协同创新。近年来,我们以临床医学+X”为抓手,建设医学人文学院、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等一批跨学部和院系的教研机构,并设立专项招生计划和联合培养项目,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博士生李琳在汤富酬教授、乔杰院士的指导下开展临床医学+X”跨学科研究,成果荣获中国科学年度十大进展28岁博士毕业时,便担任了南方医科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下一步,北大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批示和讲话精神,继续坚持德才均备、体魄健全的育人理念,为国家培养更多急需的一流人才。

秉持科教融合核心理念 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

——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的交流发言

清华大学校长 邱勇

科教融合是大学的核心理念,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科教融合要把科研平台变为人才培养的平台,把科研活动变成培养独创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载体。

博士生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一流博士生教育体现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高度。硕士生教育应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当代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一所大学人才培养的活力。

大学要深化科教融合,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迈向新的高度。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精神,清华大学要着力推动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坚持教学也是学术,强化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学术责任

科研和教学相融合是现代大学的本质特征。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大学的科研和教学都要服务于人才培养,深化科教融合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前提。

教学也是学术。学术不仅限于科研,一切与促进教学有关的研究都可以被认为是学术活动。教师要把科研和教学都作为自己的核心工作,把育人落实在科研、教学的全过程。2019419日,清华大学发布《关于完善学术评价制度的若干意见》,旨在建立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评价导向,明确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学术责任。2015年以来,清华大学设立了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80项,有力促进了研究型、实践性、混合式等教学模式创新。

二、坚持科研也是教学,把科研活动打造为研究生成长成才的丰沃土壤

科研的过程是学生不断学习、创造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成长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学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科研实践也是教学的一部分。科研对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学术志趣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科研包括查阅科学文献、确立科研选题、开展科学实验、发表研究成果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具有不同的育人功能。

要在科研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术志趣和学术诚信,实现为学和为人的统一,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在指导研究生科研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努力成为所倡导价值的体现者、所培养能力的展示者、所传授知识的拥有者。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获得者、土木系博士生郭宇韬跟随导师聂建国院士参与武汉天河机场马家湖跨线桥、深中通道沉管隧道等研究工作。无论是选题方向、论文修改,还是技术方案的选择,聂建国院士都给予他细心的指导。导师严谨、务实、求真的精神和深厚的家国情怀深深地影响了郭宇韬,并坚定了他未来从事教育和研究工作的人生追求。

三、坚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着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研究生课程教学要充分体现研究性,从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激发学生的学术志趣。2018年,清华大学制定了进一步提升研究生课程质量方案,明确要求加快课程知识体系更新,吸纳最新学术成果,建设了一批以拓展学生前沿视野、提升课程挑战度的研究生优质课程。目前,清华大学已经建成体现研究型教学理念和模式的研究生精品课80多门。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郑泉水院士创建了现代张量函数表示理论,在高阶张量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郑泉水院士在清华大学精品课程《张量分析》教学过程中,每一章都结合真正的研究案例,将研究的背景、研究的思路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清华大学将秉承科教融合的核心理念,强化理念对办学实践的指导作用,努力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深化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 培养有灵魂的卓越人才

——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的交流发言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李元元

刚才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的重要批示,聆听了孙春兰副总理的讲话,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批示为我们在新时代加快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华中科技大学作为一所在红旗下成长、与共和国高等教育事业同呼吸共命运的高校,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广大师生英勇奋战在第一线,共投入医护人员3.4万,病床1万余张、管理方舱病床6000余张,是全国投入最多医疗资源的高校;同时,积极投身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以硬核科研成果助力抗疫,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彰显了学校为国排忧、为民解难的责任担当。下一步,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批示精神,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有品德、有品质、有品位的卓越医学人才

学校始终坚持党旗领航,坚持四个服务,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加强思想引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湖北是全国疫情最重、管控时间最长的省份,身处疫情中心的华中科技大学,约有500余名医学研究生战斗在抗疫各条战线,或白衣披甲,或科研攻关,或下沉社区,书写了担当、钻研、奉献等系列战疫故事,用实际行动阐释了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医学精神。学校将充分利用好抗疫这一最鲜活、最生动、最宝贵的素材,继续打造好红色领航员、研究生青马班、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品德模范评选等思政品牌,坚持追求德医双馨,持续开展健康中国行、医疗扶贫、送药下乡,培育研究生家国情怀、奋斗精神,塑造医学研究生卓越灵魂。

二、坚持内涵发展,让研究生站到创新最前沿

学校发挥多学科优势,推进医工、医理、医文交叉,致力于培养新时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医学人才。疫情期间,药学院博士生吴灿荣作为核心成员,发现人类的弗林蛋白酶可能是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疾病的新靶点;电信学院博士生史天意、硕士生杨杰华作为团队骨干联合华为云团队开发的新冠肺炎AI辅助诊断系统,大幅提升CT阅片效率;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校研究生敢于突破、勇于登攀的创新精神。我们将继续实施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岗位胜任力提升工程,依托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命科学的学科优势及附属医院的综合优势,深化科教融合、医教协同,厚基础、宽人文、强临床,推进卓越研究生分类培养。我们将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医学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交叉学科课程、专业学位实践课程建设,进一步强化系统科研训练和临床训练,努力让医学研究生站到创新最前沿。

三、坚持服务需求,让医学归于大众,助力健康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斗争的锐利武器,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我校刘良教授团队完成世界首例感染新冠肺炎的尸体解剖和病理分析,为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了关键依据;徐顺清教授提出细化患者分级诊疗方案,为分类防控提供了决策依据;学校积极与国外多所友好院校及医疗机构进行了50余场视频连线,传递防疫经验、提供医疗援助。这都是华中科技大学科研抗疫的典型成果,也是学校培养医学研究生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我们将继续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实施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加快谋划疫后重振,加快建设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人与动物共患传染病重点实验室、医疗装备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助力补齐国家公共卫生领域科学研究和高水平人才培养短板,为全球抗疫的中国方案贡献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在G20峰会上发出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倡议,彰显了中国担当。华中科技大学将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站在为人类前途命运负责的高度,勇担大任、敢攀高峰,持续深化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着力培育国家急需的德医双馨的医学人才,努力做到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让国家赞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共同守护人类生命健康安全。








坚持立德树人 服务国家需求 培养电子信息领域高层次人才

——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的交流发言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杨宗凯

学校践行四个服务历史使命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走以红色基因为魂,以服务国家需求为核,以提升质量内涵为主线的特色研究生教育之路。学校铸立德树人之魂,培育爱国主义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强立德树人之核,培育勇担国家国防重大需求的奋斗者;提立德树人之质,培育国家急需的电子信息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一、铸立德树人之魂:传承红色基因,培育爱国主义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

总书记强调,立德树人首先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学校89年来独立自主地开辟了我国IT多学科先河,孕育了知名的人才培养西电现象,培养了120余位将领、28位院士、众多电子与航天系统总师。学校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精神,进一步将红色通信精神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全力向党和国家输送具有家国情怀的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进一步将红色资源优势与信息学科优势融通,打造思政课程+人工智能”“信息强国+课程思政特色育人体系;进一步将红色基因与师德师风融合,选树更多师德师风好、师生关系好、培养模式好,有先进文化、有出色管理、有突出业绩三好三有导学团队,教书与育人同频共振,导师与学生教学相长。

二、强立德树人之核:科教结合,培育勇担国家国防重大需求的奋斗者

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国家创新体系和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要面向重大需求服务国家急需。十八大以来,学校立足前沿服务急需,获国家科技奖励21项;入选国家一流网络安全学院,研发我国首个信息安全领域国际标准WAPI。在这些项目中,60%成员是研究生、80%高水平论文出自研究生。遵循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精神,学校将继续支持研究生攻关在一线、创新在前沿、勇闯无人区,在研制下一代超限感知技术,挑战核心算法、高端芯片和大型工业软件等工程中,鼓励并大胆启用优秀博士生担任重大重点项目PI;实施紧缺人才专项计划,招生指标、经费、场地、师资等继续向关键领域倾斜,确保科技创新的后备军和生力军源源不断、接续奋斗。

三、提立德树人之质:产教融合打造育人共同体,培育国家急需的电子信息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2013年,教育部部署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以来,学校坚持深化科教结合和产教融合,面向电子信息等国民经济关键领域办学,坚持与国家重点行业企业、地方开展联合培养,已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产教融合育人长效机制,毕业生进入国家急需领域、重点单位和世界500强比例稳居同类高校前列。遵循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精神,学校将继续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率先试点创新高水平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大力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继续精心打造具有引领示范效应的产教融合特色平台,依托异地研究院、100余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校企联合实验室、实践基地,建好首个全国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开放基地,发挥好牵头的产教融合高校联盟协同作用,打造更加开放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面向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新使命,学校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一流建设为契机,在培养一流信息领域领军和骨干人才的西电行动中,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精神,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发挥省级政府统筹作用 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的交流发言

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马欣

江苏是教育大省,也是研究生教育大省。全省高校现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31个、在校研究生21.4万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工作,十三五以来持续加大投入,研究生教育经费年均增长超过7%,博士、硕士研究生生均财政拨款基准定额分别达到4.05万元、2.7万元;实施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超过90%的研究生在15双一流建设高校和12所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就读。据第三方调查,江苏已毕业研究生对母校满意率超过97%

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李克强总理批示精神、孙春兰副总理讲话要求,进一步加强省级统筹,着力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努力构建规模结构适应需求、培养模式特色鲜明、质量水平持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研究生教育体系。省级层面重点抓好五个统筹

一是统筹规划布局。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和江苏发展实际,优化调整研究生教育类别结构、学科结构,推动研究生教育更加契合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类别结构方面,通过集中新增、动态调整等方式,稳步扩大专业学位规模,今年秋学期我省专业学位在校硕士研究生占比达到60%。学科结构方面,在一流学科、省优势学科建设中,优先布局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公共卫生、社会治理等领域密切相关的学科,努力培养更多高层次创新创业和公共管理人才。

二是统筹产教融合。持续实施产业教授制度,选聘优秀科技企业家到高校担任研究生导师,用五年左右时间从现在的1700人增加到3000人。健全研究生工作站建设机制,在6000个具有科研资源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设立研究生工作站,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实施大院名企联培计划,推动高校与知名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其中,与华为公司联合实施创智计划,未来三年开发不少于10门人工智能在线精品课程,培养不少于1000名具有华为人工智能工程师认证的研究生;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实施集萃研究生培养计划,未来五年联合培养不少于600名博士生、6000名硕士生。

三是统筹综合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对双一流和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实行一校一策”“一事一议,对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项目和三年以下项目不开展过程性检查,对三年以上项目现场监督检查不超过一次。重点在人才培养改革上下功夫,出台《江苏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实施思政培根铸魂、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科研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紧缺高层次人才培养等一揽子改革行动计划。

四是统筹项目建设。研究实施新一轮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着力推动研究生教育与双一流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互促并进,加快形成高原敦实、高峰迭起的发展格局。统筹推进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特聘教授计划、协同创新计划、品牌专业建设工程等各类专项,为研究生教育搭建高层次项目平台。

五是统筹质量保障。充分发挥14个省级研究生教指委的作用,办好研究生科研创新实践大赛、学术创新论坛等活动。强化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建立导师省级研修常态化机制,健全导师指导质量抽检制度,严格导师十不准和通报问责制度,定期开展十佳研究生导师”“十佳研究生导师团队评选。每年发布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委托第三方开展就业质量与社会需求调查,促进学位授权点持续提升质量和水平。


关闭

Copyright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官渡二路139号 邮编:525000
制作维护:实验教学部 粤ICP备05008880号